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45页(5097字)

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理不同,临床上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但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增至一定浓度,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婴儿生命,或造成神经后遗症。本病属中医学“胎疸”、“胎黄”的范畴。

〔病因病机〕

生理性黄疸的产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病理性黄疸多由感染、溶血、闭合性出血及药物等原因,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

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寒湿热之邪,阻滞气机,肝失疏泄,胆液外溢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生理性黄疸

(一)临床表现

1.大部分新生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于4~6天时最重。

2.足月儿生后7~10天黄疸消退。

3.早产儿约有80%生后出现黄疸,可持续3~4周消退。

4.生理性黄疸不伴有其他症状,精神反应良好,个别新生儿吃奶稍差。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205.2μmol/L(12mg/dl)。

2.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6.5μmol/L(15mg/dl)。

二、病理性黄疸

(一)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出现。

(二)黄疸程度过重,血胆红素量超过205.2μmol/L(12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5μmol/L(5mg/dl)。

(三)黄疸持久不退,持续时间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3周。

(四)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诊断步骤及分析〕

1.临床疑诊为病理性黄疸患儿均应抽血测胆红素浓度,包括总胆红素和直、间接胆红素。

2.生后48小时内发病以间胆升高为主者,应考虑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鉴定母婴血型(ABO、Rh系统),确有ABO不合者,抽血做三项试验(改良法Coombs′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Rh不合者做Coombs′直、间接试验,抗体效价测定,若患儿一般状态不好,有感染中毒症状,病史中有胎膜早破、急产或母有感染性疾病,应同时作血培养。

3.间胆升高为主,除外血型不合溶血病,疑有其他原因引起溶血者,可做溶血项检查。

4.以直胆升高为主,或虽以间胆升高明显,而直接胆红素>25.65μmol/L(1.5mg/dl)者,应考虑为败血症或宫内感染引起的新生儿肝炎,应查肝功、GPT和HBsAg,并做病原学检查。

5.长期严重阻塞性黄疸考虑胆道闭锁、胆汁瘀积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长期间胆升高应考虑母乳性黄疸、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低功及其他少见的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应分别请儿外、遗传代谢及内分泌医师会诊确定。

〔鉴别诊断〕

1.新生儿败血症:

有感染中毒症状,发热直接胆红素增高,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血培养阳性。

2.先天性胆道闭锁:

黄疸持续不退,粪便白色。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湿热胎黄

面目、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如橘皮,精神疲倦,不欲吮乳,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较重者,可见烦躁不安、口渴、呕吐、腹胀,甚至神昏、抽搐。

二、寒湿胎黄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淡而晦暗,或黄疸日久不退,神疲身倦,四肢欠温,纳少易吐,大便溏薄灰白,小便短少,甚或腹胀、气短、舌淡、苔白腻。

三、瘀积发黄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较深而晦暗无华,日益加重,右胁痞块质硬,腹部胀满,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小便黄短,大便灰白,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患儿低温者给予保暖,生后尽早开奶。热卡不足者静脉点滴葡萄糖液补充,防止低血糖。

2.缺氧、酸中毒者及时纠正。

3.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湿热胎黄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蒿4~9g 栀子2~3g 制大黄1~3g 车前草 白茅 根各4~6g 茯苓3~4g

加减:湿重于热者加白术、苓、厚朴、藿香。

2.寒湿胎黄

治法:温脾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茵陈4~9g、人参 白术各1.5~3g 干姜0.5~1g 炙甘草1~2g 茯苓3~4g

加减:气血两虚加黄芪2~3g、当归1~2g;脾肾阳虚明显者加熟附子1~1.5g。

3.瘀积发黄

治法:活血化瘀,疏肝退黄。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味。

桃仁、红花、赤芍、丹参、五灵脂、当归、川芎、延胡索、乌药、香附、枳壳各1~2g茵陈4~6g

加减:皮肤瘀斑加仙鹤草、丹参;腹胀加木香、槟榔;纳差加焦山楂、麦芽。

三、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每次2.5mg,每日3次口服。或地塞米松每日0.4mg/kg。

2.酶诱导剂:苯巴比妥每日4~8mg/kg,尼可刹米每日60~100mg/kg,分次给药,若两者合用可提高疗效。

3.白蛋白或血浆: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游离。按1g/kg,加10%葡萄糖静滴,或用血浆每次20~30ml静滴。

4.碱化血液,使血PH值略偏于碱性,可给5%碳酸氢钠3~5ml/kg·次,或根据血气给药。

5.疑有败血症或其他感染(细菌)者,用抗生素治疗。

四、任何原因引起的间接胆红素升高,达以下水平时可行光疗。见表3。

表3 体重与血胆红素关系

光照强度160~320W,双面光优于单面光,光疗时间可连续24~72小时,光照期间增加液体入量25%,注意补充葡萄糖,防止低血糖发生。

五、确诊为Rh溶血病、ABO溶血病,血胆红素达427.5μmol/L(25mg/dl)以上或已有核黄疸警告期症状,应换血。

六、其他疗法

1.近年来国外报道用锡——原卟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取得一定疗效。该药是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可减少胆红素生成。

2.减少肝肠循环:10%活性炭5ml/次,每2小时口服1次,或琼脂125~250mg/次,每日4次。

七、中成药

1.茵栀黄注射液:加10%葡萄糖液20ml稀释后静滴,根据病情每日1~4支,分1~2次滴注,至黄疸完全消退。

2.茵陈五疸丸:每次1~2g,研碎温开水调服,每日3次,适用于湿热胎黄。

八、单方验方

1.茵陈冲剂:茵陈15g,黄芩9g,制大黄3g,甘草1.5g,每日1剂,连服3~5日。

2.茵陈、丹参、车前子各15g,甘草2g,每日1/3剂,分3~5次口服,治新生儿黄疸。

3.茵陈6~10g,白茅根10~15g,茯苓、车前子各5~6g,猪苓3~5g,水煎服,每日1/3剂,分3次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

4.茵陈15g,金钱草、丹参、生地、麦芽各9g,穿肠草、赤芍各6g,黄柏、通草各3g,每日1/3剂,分3次口服,适用于新生儿梗阻性黄疸。

5.婴肝汤:茵陈、炒栀子各7g,杖15g,败酱草、广郁金各10g,每日1/3剂,分3次口服,适用于新生儿黄疸。

6.茵陈10~20g,郁金、枳实、茯苓、威灵仙各6~10g,每日1/3剂,分3~5次口服,治疗新生儿梗阻性黄疸。

7.三黄汤:制大黄3g,黄连9g,黄芩4.5g,每日3次,每次3~5ml口服。

8.利疸汤:茵陈6g,蒲公英4.5g,茯苓4.5g,郁金3g,花粉3g,泽泻3g,栀子2g,木通1.5g,生甘草1g,水煎,每次3~5ml,每日3次口服。

〔现代研究〕

现代医药学研究证明:赤芍、丹参有抑制血栓素B2(TXB)的作用,而血栓素P2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当TXB2抑制后肝血管胆管扩张,从而改善其微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和营养的供应。而胆管扩张有利于胆红素从胆道排出,而加速黄疸消退。茵陈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大黄含大黄酸可刺激大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阻断肠肝循环,减少胆红素的再吸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