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57页(5435字)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又名新生儿肝炎、巨细胞肝炎、嗜肝性病毒感染和婴儿肝合综合症。本病由多种病毒引起,发生于新生儿,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增高,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本病属中医学“胎黄”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是由病毒、细菌或弓形体所致肝脏损害。或先天代谢缺陷疾病,先天胆道畸形。

中医学认为乳母感受湿热之邪,传于胎儿湿热蕴结肝胆,胆失疏泄,外溢肌肤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病史

1.母孕期可有感染(主要是早期病毒感染),或服用药物,或有早产、胎膜早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病史。

2.患儿生后可有感染,如脐炎、臀炎、皮肤脓疱疹、挑牙子、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发热等。

3.出现病理性黄疸。

4.可有白便。

5.喂养史中是否母乳喂养。

6.可有家族肝病史或遗传疾病史。

7.由于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和利用;肝功能障碍影响维生素D转化为25羟胆骨化醇,患儿常伴有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或佝偻病。

8.由于肝功能障碍时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肝功能障碍或胆道畸形时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母乳中维生素K较乳含量少等原因,患儿可有维发性凝血因子缺乏,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故患儿可有出血倾向。

9.由于肝功能障碍和胆汁排泄减少,可影响维生素A吸收和胡萝卜素的吸收及转变为维生素A,患儿可表现维生素A缺乏症状。

10.CMV感染时常伴有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故CMV肝炎常同时患有败血症,病原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表皮葡萄菌等,特别是一些条件致病菌感染。

二、症状与体征

黄疸,肝脾肿大,出血点,粪便灰白以及与本综合征有关的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消化及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其他先天性畸形(脐疝、腹股沟疝、先心病、幽门肥厚等),生长发育障碍。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全血常规,包括出、凝血时间及血型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并核左移,CMV感染时,可有单个核细胞增多。

2.尿常规(包括三胆、尿糖)。

3.肝功、GPT、HBsAg、乙肝五项检查。

4.胆红素(总胆、直胆、间接胆红素)。

5.血清病毒抗体(TORCH-2gM,即弓形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水疱,带状疱疹等2gM抗体)。

6.血培养及药敏。

7.聚合酶链反应(PCR)查尿CMV、DNA。

8.如尿糖阳性或高度怀疑为遗传代谢病,测血糖及尿糖层析。

9.血Ca、P、Mg、AQP、Cu、Fe、Zn等元素测定。肝炎综合征时常有这些元素的吸收,代谢紊乱。

10.疑有肝硬化时,做血浆蛋白及甲胎蛋白测定。

11.疑有胆道畸形时做肝、胆、脾的B超检查。

12.B超异常时,做肝胆同位素扫描或ECT。

13.患儿肝功异常时,查父母肝功、乙肝五项。

14.患儿CMV阳性时,可查母亲病毒抗体或母乳汁,宫颈分泌物或父亲精液CMV-PCR。

〔鉴别诊断〕

与先天性胆管闭锁相鉴别:二者都有黄疸持续不退,尿色深,大便发白,肝脾肿大,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鉴别点从肝组织变化来看,胆管闭锁以胆小管增生,胆管内胆汁瘀积和肝门纤维化为主;新生儿肝炎以肝细胞损害和炎症为主。另外新生儿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明显增多,而胆管闭锁B超检查肝外胆管多不显影。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湿热胎黄

身目黄色鲜明如橘皮,发热渴饮,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小便短少,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

二、邪毒胎黄

黄疸出现后迅速加重,发热起伏,烦躁喘促,拒食或呕吐,腹泻,皮肤瘀斑,或有抽搐、昏迷,舌红绛,苔黄,指纹紫,直射三关。

三、脾湿胎黄

身目发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神疲身倦,脘腹胀满,食少呕吐,大便灰白稀薄,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腻,指纹色淡。

四、瘀积发黄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较深,晦暗无华,日渐加重,胁下痞块,质硬,腹部胀满,或见瘀斑、衄血,神疲纳呆,食后易吐,小便黄短,大便灰白,唇舌暗红,或见瘀点,苔黄或白,指纹紫滞。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对诊断不明确的病儿,应严密观察,定期随访,避免不应做的手术。

2.供给适量的营养,过量或不足都对肝脏不利。

3.退黄汤,每次15ml,每日3次口服。

4.抗生素或保肝治疗。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湿热胎黄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连翘、板蓝根、败酱草、金钱草、白茅根各9~12g栀子6g黄芩3g大黄1~3g(后下)

加减:湿重加茯苓、苓;腹胀加枳实、厚朴;呕吐加陈皮、竹茹、法半夏;肝脾大加归尾、赤芍各3~6g。

2.邪毒胎黄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退黄。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水牛角粉1.5g(分3~4次吞服) 茵陈9~12g 生地、丹皮、赤芍、石菖蒲各6~9g 黄连、黄芩各3~5g 柴胡3g 杖2g 大黄2g

加减:阳气暴脱加独参汤救急。

3.脾湿胎黄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茵陈、茯苓9~12g 炒白术3~6g 丹参1~3g 干姜1~3g 炙甘草6g

加减:肾阳虚加附子、巴戟天;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黄精。

4.瘀积发黄

治法:化瘀消积。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茵陈6~9g 赤芍、白术各3~6g 丹参4~6g 当归、川芎、红花各2~4g 茯苓6~9g 柴胡1~3g

加减:胁下痞块坚硬者加三棱6~9g,莪术9g。

三、补充适量维生素A、D、E、K,但肝功障碍时维生素A易缺乏,亦易中毒,需要注意。

四、激素应用尚有争论。强的松2mg/(kg·d),对部分病人有一定疗效,在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其作用可消除肝细胞肿胀,减轻黄疸,并延迟肝组织纤维化。

五、周身支持疗法

输血浆,促进间胆转化为直胆;输全血,纠正贫血,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六、以直胆升高为主的黄疸病人,可用鲁米那利胆治疗,剂量为5mg/(kg·d),分2次口服,连用7天,之后复查胆红质。

七、如为CMV肝炎可用

1.CMV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1mg/kg·次,溶于10ml、37℃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为1疗程。

2.人白细胞干扰素或基因合成干扰素肌注。

3.过期麻疹减毒活疫苗皮下注射(两臂三角肌外侧)或肌肉注射,剂量为1支(2ml),每周2次,注8周为1疗程。

八、如为败血症或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可用金葡菌、大肠肝菌、绿脓杆菌三联免疫核糖核酸,各1支(1mg/kg·次)溶于10ml、37℃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为1疗程,如必要可间隔7天重复用药。

九、中成药

1.川芎嗪注射液1ml/次加10%葡萄糖100ml,每日1次静点。

2.脉络宁注射液5ml/次加5%葡萄糖100ml,每日1次静点。

3.丹参注射液100ml日1次静点。

4.柴胡注射液1ml,每日1次肌注。

十、单方验方

1.金钱草30~60g,水煎成100ml,每日分2~3次服,2周为1疗程。

2.精制大黄片,每片0.25g,每次1/2片,每日服3~4次。

3.茵陈、丹参各10g,红糖50g,水煎服。

4.复方白头翁汤:白头翁、茵陈各9g,车前子6g(布包煎),每日1剂,5天为1疗程。

5.茵陈、蒲公英各9g,白茅根30g,水煎服。

6.转氨酶不降者,用柴胡、茯苓、甘草各15g,浓煎服,或白花舌草、夏枯草、甘草各15g,浓煎服。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可促进肝脏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肝细胞再生,抗炎症反应,抗肝损伤及转氨酶下降。柴胡、丹参、赤芍可修复肝细胞,有清除免疫复合物及抗纤维化的作用。大黄、虎杖清热解毒剂,可抑制肠道细菌生长,中和内毒素,并有退黄作用。川芎嗪具有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促进肝脏代谢,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增加胆汁排泄的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