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58页(4101字)

小儿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按其病理变化临床上可分为两型:水肿型胰腺炎和坏死型胰腺炎。水肿型胰腺炎约占发病的80%~90%,血尿淀粉酶升高,而坏死型胰腺炎占10%~20%,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本病属中医学“腹痛”、“结胸”、“脾心痛”等病范畴。

〔病因病机〕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致病因素较复杂,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病毒、细菌感染、药物诱发及某些结缔组织病,甲状腺亢进等。此外上消化道疾患及胆胰交界处畸形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致体内湿热蕴结,肝胆郁滞,中焦气机闭阻。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持续性上腹痛疼痛,可向左腰背部放射,进食后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吐物为食物及胃、十二指肠分泌液。

2.出血坏死型可有持续性高热,突然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呈花纹状等休克症状。

3.可并发水、电解质紊乱,低钙血症和手足搐搦,胰头水肿压迫胆总管末端可出现黄疸。

4.体征:水肿型多无明显体征,可有上腹部压痛,腹肌紧张。坏死型可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可因肠麻痹出现腹胀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二、实验室检查

1.淀粉酶测定:苏氏(Somogyi)比色法测定,正常儿均在64单位以下,血淀粉酶发病3小时后即可升高,24小时达高峰,以后缓慢下降。急性胰腺炎患儿血淀粉酶可达500单位以上。尿淀粉酶不如血淀粉酶准确。

2.血清脂肪酶测定:发病24小时后开始升高,持续高值时间长,常为晚期病人诊断方法,正常值为0.5~1u(Comfort)

3.腹部B超及CT检查,对水肿型及并发胰腺囊肿者确诊有价值。

4.腹腔穿刺:腹腔渗液为血性,混有脂肪坏死。

〔鉴别诊断〕

急性胆囊炎:上腹部呈持续性或间断性钝痛、绞痛,末梢血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白细胞数增多,核左移及中毒颗粒,B超示胆囊肿大。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气滞郁热

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后痛减,舌苔腻,脉滑。多因暴饮暴食、情志不畅所致。

二、脾胃实热

全上腹剧痛,胀满拒按,饮水进食后疼痛加剧,呕吐频繁,吐后腹痛不缓解,高热,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或厚腻,脉弦数。

三、肝胆湿热

上腹胀痛拒按,发热,呕吐口苦,咽干,轻度黄疸,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亡阳气脱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突然面色苍白,口唇无华,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禁食,当病情好转后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饮食。

2.止痛,阿托品0.01~0.02mg/kg皮下注射,最大不超过0.4mg。

3.腹胀、腹膜炎及休克者应胃肠减压。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气滞郁热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通便。

方药:清胰汤加减。

黄芩 枳壳 元胡 柴胡 白芍 厚朴 芒硝 生大黄

加减:暴饮暴食,食滞者加山楂、莱菔子、内金;情志不畅者加合欢花、木香。

2.脾胃实热

治法:通里攻下。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壳 红藤 赤芍

加减:热盛者加金银花、野菊花、败酱草。

3.肝胆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 黄芩 枳实 川楝子 法半夏 胆草 蒲公英

加减:大便干结加玄明粉、厚朴;烦躁不安、胸闷干呕者加代赭石、姜竹茹;黄疸者加金钱草、栀子、茵陈。

4.亡阳气脱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

人参 附子 龙骨 牡蛎 麦冬 生地

三、抑肽酶治疗

每日1~5万单位,连用7~9日,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宜再给药2~3日,注意过敏反应。

四、抗生素应用

对重症及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常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或甲硝唑静点。

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脱水严重或出现休克病儿应首先恢复血容量。按10~20ml/kg输入2∶1溶液、血浆或全血等,于30~60分钟内输入,8~12小时内用1/2~2/3张溶液纠正其累积损失量,见尿后补钾,浓度为0.15%。低钙者注意补钙。

六、单方验方

1.生大黄粉9g,玄明粉15g,开水冲150ml,分3次口服,每隔2~4小时1次,用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2.番泻叶5~10g,开水冲泡300~500ml,频服。首次排便后,改为每日2~3次,每次5g,保持大便每日3~5次,用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病情较轻者。

3.柴胡15g,胡黄连、黄芩、木香、元胡、芒硝各10g,白芍、大黄各25g,用于急性胰腺炎属肝郁气滞、脾胃湿热者。

4.栀子、丹皮、厚朴、元胡各15g,大黄、芒硝各10g,赤芍24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火毒型。

5.元明粉6~9g,每日2~3次冲服,静点一枝黄花注射液40ml,治疗肝胆湿热型胰腺炎。

6.白芨100g,大黄25g,共碾粗末,加水1000ml煎至300ml,每4~6小时口服50~100ml。

七、中成药

1.清胰利胆冲剂:3~6岁每服3g,6~9g每服6g,9~12岁每服10g,日服2次。

2.胰胆炎合剂:取药液20ml,冲服药粉1g,日服2次。

3.炎热清胶囊:3~6岁每服1粒,6~9岁每服2粒,日服3~4次。

八、外治

生大黄粉、生山栀粉各10g,冰片少许,用蜂蜜或蓖麻油调成糊状,贴敷疼痛部位,每日1次。

〔现代研究〕

哈尔滨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用清胰汤〔柴胡15g,黄芩、胡连各10g,杭芍15g,木香、元胡各10g,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服〕对实验室胰腺炎的病程有控制其发展、使病变转轻、局限的作用。用做实验采集十二指肠液进行分析,能使胰蛋白酶活力降低,并认为是一种胰液分泌的抑制现象。大黄能抑制胰酶的分泌,特别是对与急性胰腺炎发病直接相关的酶类,如胰蛋白酶、胰弹性蛋白酶、胰激肽释放酶及胰脂肪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使胰淀粉酶活性降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