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78页(4073字)

急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粘膜的炎症,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也可是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表现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本病属中医学“咳嗽”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于各种病原体(病毒或细菌)入侵呼吸道,使支气管粘膜纤毛受损而致。

中医学认为因感受外邪,与内生之痰浊相合,阻遏肺气,致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咳。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儿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以咳嗽为主,可有发热、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有时可听到少许干啰音,随体位改变或咳嗽而改变,婴幼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时多数白细胞计数正常。

2.胸部X线检查:正常或有两肺纹理增强。

〔鉴别诊断〕

1.支气管肺炎:有发热、咳嗽、喘憋等临床表现,双肺听诊可闻及中小水泡音,X胸片可见大小不等点片状阴影。

2.支气管异物:异物吸入史、呛咳、双肺体征不对称,限局性肺气肿或肺不张,胸部透视可见纵隔摆动。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风寒咳嗽

咳嗽声重,痰稀或为白沫,喉痒,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二、风热咳嗽

咳嗽,咳声响亮或声音嘶哑,痰黄粘稠,咯痰不爽,鼻塞流浊涕,可伴发热,恶风,咽喉红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三、风燥咳嗽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难以咯出,口鼻干燥,可伴身热微寒,鼻塞头痛,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四、痰热咳嗽

咳嗽频作,痰黄粘稠难咯,甚则呛咳气逆,咳剧作吐,呼吸气粗,可伴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高热者宜休息、降温,饮食应易消化。

2.婴儿要常调换体位或拍背,利于痰排出。

二、抗生素治疗

病毒感染时可用病毒唑,每日10~15mg/kg肌注;细菌感染一般多采用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三、中医分型治疗

1.风寒咳嗽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

苏叶 杏仁 前胡 枳壳 陈皮 半夏 桔梗

加减:表寒证重加荆芥、白芷;气逆喘促加炙麻黄;咽哑加蝉衣。

2.风热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 菊花 连翘 芦根 前胡 桔梗 甘草 陈皮

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黄芩;咳嗽剧烈加百部、枇杷叶。

3.风燥咳嗽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桑叶 淡豆豉 贝母 桑白皮 栀子 沙参 杏仁 甘草

4.痰热咳嗽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方药:泻白散加减。

桑白皮 地骨皮 黄芩 杏仁 连翘 甘草 天竺黄 栀子

四、单方验方

1.川贝6g,雪梨1个,冰糖15g,蒸服,用于久咳有痰。

2.桃花散:生石膏25g,川贝25g,朱砂25g,共研细末,每服0.5~1.5g,每日3次,适用于肺热咳嗽。

3.通宣理肺丸:苏叶432g,茯苓、陈皮、麻黄、前胡、桔梗、枳壳、黄芩各288g,半夏、杏仁、甘草各216g。炼蜜为丸,每丸重1.5g,3岁以上每次1丸。适于外感风寒咳嗽。

五、中成药

1.小儿清肺止咳片:1岁以内1~2片/次,1~3岁2~3片/次,3岁以上3~5片/次。每日2次,具有解表清热、化痰止咳之效。适于肺热咳嗽。

2.儿童清肺口服液:6岁以下每次10ml,7岁以上每次20ml,每日3次。5日为1疗程,具有清肺止咳之效。适于风寒咳嗽。

3.川贝止咳糖浆:3~6岁每服5ml,6~9岁每服7.5ml,9~12岁每服10ml,具有清肺、止咳、化痰之效。适于肺热咳嗽。

4.小儿黄清肺散:周岁以下每次1袋,每日2次,周岁以上酌情加量。具有清热豁痰、降逆平喘之效。适于痰热咳嗽。

六、针灸疗法

取肺俞、合谷、列缺、天突、丰隆为主穴,属风寒者加外关;属风热者加大椎、曲池。

七、推拿疗法

推攒竹、坎宫,清肺经,运内八卦,揉太阳、乳旁、乳根及肺俞,推揉膻中、分推肩胛骨。风寒咳嗽加推三关;风热咳嗽加清天河水。

八、其他疗法

1.贴敷法

(1)寒热型

热型取药:白芥子、白矾、半夏、百部、细辛。

寒型取药:白芥子、半夏、白附子、五味子、花椒、茴香、肉桂、细辛。

取穴:以肺、脾症状为主者选用肺俞、中府、脾俞、章门;以肺、肾症状为主者选用肺俞、中府、肾俞。

方法:将药研成末调成糊状,取适量贴于穴位上,儿童贴1~2小时,每周贴1次,10次为1个疗程。

(2)混合型

药物:甘遂、白芥子、元胡、细辛、肉桂。

取穴:肺俞、心俞、膈俞,均双侧。

方法:将药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取适量贴于穴位上。夏季初、中、末三伏之首日,每伏贴1次,每次贴1~2小时,连贴3年。

2.热熨法

白芥子40g,紫苏子40g,莱菔子40g,生姜5片,食盐250g。焙干研细末,炒至50℃左右,装入纱布袋内,在两侧胸背及腋下来回熨烫,每次30~40分钟,每日2~3次。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提示,半夏所含生物碱能抑制咳嗽中枢,其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较弱。桔梗所含皂甙能使呼吸道分泌液增加,使痰液易于排出而发挥止咳祛痰作用。陈皮所含的挥发油能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痰液稀释;陈皮素能使支气管扩张起到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甘草口服后能覆盖在发炎的咽部粘膜上,缓和炎性刺激而镇咳。杏仁所含杏仁甙可经消化道分解为氢氰酸,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并由于抑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氧化代谢而反射性使呼吸加深,痰易排出而祛痰止咳。前胡、白前可祛痰,紫菀皂甙有明显的祛痰作用,且维持时间较长,浙贝母碱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祛痰平喘,川贝母有镇咳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