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炭疽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69页(1775字)
桃炭疽病是桃树果实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桃区分布较广,尤以江淮流域桃区发生较重。该病主要危害果实,流行年份造成严重落果,是桃树生产上威胁较大的一种病害。特别是幼果期多雨潮湿的年份,损失更为突出。本病仅危害桃。
1.症状
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也能侵害叶片的新梢。果实近成熟期发病,果面症状除与前述相同外,其特点是果面病斑显着凹陷,呈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缩,并常愈合成不规则大斑,最后果实软腐,多数脱落。
2.病原
病原菌无性世代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s Penz.,异名Gloeosporium laeticolor Berk.。属半知菌亚门。病部所见橘红色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线状,集生于分生孢子盘内。有性世代为桃炭疽菌Glomerella persicae Hara,属子囊菌亚门。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26℃,最低4℃,最高33℃。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最低9℃,最高34℃。
3.侵染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梢组织内越冬,也可在树上僵果中越冬。第二年越冬病枝在开花期间产生分生孢子,孢子随雨滴落到幼果和嫩叶上,侵害新梢和幼果,引起初次侵染。该病危害时间较长,在桃的整个生长期间都可侵染危害。浙江省一般在4月下旬,幼果开始发病,分生孢子萌发后形成的芽管直接穿透寄主表皮的角质层而入侵,在叶片上则通常自其背面侵染。入侵后的菌丝并不深入寄主组织和细胞内部,仅在寄主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的间隙进行扩展、定殖并形成束状或垫状菌丝体,然后从其上长出分生孢子梗并突破寄主角质层裸露在外。
病害的潜育期很长,这是其主要特点之一。病菌侵染果实的潜育期为40~70d,而在枝梢和叶片上也为25~45d。这样,果实的发病在6月开始,由其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就较次要了。只有很晚熟的品种才可见到再侵染。新梢再侵染在病菌越冬和翌年提供初侵染菌源方面有重要作用。
4.发病条件
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春季及夏初的雨水和湿度关系密切,也与地势、品种有关。凡是多雨潮湿年份或地区,病害即发生较重。同样,地势低湿或定植过密,枝叶茂盛而较郁闭的果园也易发病。品种方面一般以晚熟品种较感病。黄肉桃、上海水蜜桃较易感病,而天津水蜜桃、肥城桃却较抗病。油桃因果实表面无毛,病菌孢子易侵入而发病较重。
5.防治方法
(1)清除初侵染源。结合冬剪,去除病枝、僵果、残桩,烧毁或深埋。生长期也可剪除病枝、枯枝,摘除病果,减少再侵染。
(2)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切实有效。开花前,喷5°Bé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铲除在枝梢上的越冬病菌。落花后半个月,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以上药剂与0.5∶1∶100硫酸锌石灰液或0.3°Bé石硫合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每半个月一次,共喷3~4次。
(3)加强管理。注意雨后排水,合理修剪,防治枝叶过密,减少发病。
(4)选择抗病(避病)品种。经常发病重的地方,可选栽早熟品种。
(5)果实套袋。落花后3~4周后进行套袋,防治病菌侵染。
(6)采后防腐。采后以多菌灵或特克多1000mg/kg药液浸果,或用桃保鲜剂+桃保鲜袋低温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