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336页(4374字)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或嗜睡、抽搐、昏迷,并有化脓性脑脊液变化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婴儿期。属于中医学“头痛”、“温病”、“惊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

病原菌以肺炎球菌、流感杆菌、葡葡球菌多见。新生儿以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为主。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传染病中介绍。细菌通过血行感染或邻近组织炎症侵入脑膜。

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小儿正气内虚温热邪毒乘虚而入。常可直犯卫气,速入营血,甚则正气不支,阳气虚脱。后期伤阴耗气,或有湿、热、痰、瘀交结不解。

〔西医诊断标准〕

一、病史

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等前驱感染症状。

二、临床表现

高热、头痛、呕吐、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等。重者出现谵妄、昏迷、惊厥,甚至休克,呼吸困难。急骤起病者,可迅速出现上述症状。病人尚有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等脑膜刺激征象。婴儿前囟饱满、隆起。脑部受累明显时,可有中枢性颅神经麻痹和肢体瘫痪、巴氏征阳性。脑疝发生时则心率减慢,血压升高,瞳孔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不规则,甚至呼吸衰竭。新生儿可表现为体温不升,神萎不食,面色灰白。并发败血症时,常有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达2~4万/mm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高达80%~90%。感染严重者,白细胞总数也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典型改变为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甚至脓样。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生化检查结果为: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多在1000/mm3以上,可高达数万,糖含量减低,可低达15mg/dl以下;蛋白质含量增多,多在100mg/dl以上。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病原菌,细菌培养阳性。

3.其他检查

(1)血培养:是明确病原的重要检查。不一定取得阳性结果。

(2)鼻咽部和咽拭培养:在疾病早期有助于诊断。

(3)脑脊液特殊检查:用特异性的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集法或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可以较快地测出存在于脑脊液中的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或流感杆菌。用鲎珠溶解物试验测得脑脊液中存在内毒素,可间接证实革兰氏阴性细菌。通过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值、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乳酸值增高等测定可辅助诊断。

(4)影像学检查:头颅超声可发现脑室扩大和硬脑膜下积液。头颅CT可发现脑水肿、脑膜炎、脑室扩大、脑室管膜炎、硬脑膜下积液、脑梗塞等病变。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感染中毒症状不重,脑脊液细胞数不多,主要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正常,蛋白质轻度增高,细菌学检查阴性。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靠流行病学资料和细菌学检查。若表现有皮肤瘀斑,则流脑可能性较大,瘀斑涂片检菌有助于明确诊断。

3.结核性脑膜炎:一般起病缓慢,有结核接触史及其他部位结核病灶。脑脊液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增高,薄膜涂片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邪犯卫气

发热口渴,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或萎靡嗜睡。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指纹青紫。

二、邪入营血

高热不退,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昏迷,前囟饱满,尖叫,舌质红绛,少苔,指纹青紫于命关,或透关射甲。

三、阳气虚脱

头痛,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指纹透关射甲。

〔治疗〕

一、对症和支持治疗

及时处理高热、惊厥,纠正呼吸、循环衰竭,保证足够能量和营养供给,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以输血浆或全血等。

二、中医分型治疗

1.邪犯卫气

治法:解表清气,泄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白汤加减。

银花 连翘 竹叶 蒡子 黄芩 甘草 板蓝根 葛根 石膏 知母 玄参

加减:嗜睡加菖蒲、郁金;惊悸加琥珀。

2.邪入营血

治法:清营凉血,熄风镇惊。

方药: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

角 生地 玄参 丹参 丹皮 黄连 银花 连翘 钩藤 白芍 桑叶 菊花 葛根

加减:音语謇涩加菖蒲、郁金;肢体瘫痪加桑枝、牛膝。

3.阳气虚脱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 附子 黄芪 当归 麦冬 五味子

本证后期正虚邪恋,气虚为主选用六君子汤加减;阴虚为主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酌加清热、化湿、涤痰、活血诸药。

三、抗生素治疗

应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程、静脉分次给药,选用杀菌、透过血脑屏障强、对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

1.病原菌未明时:选用青霉素,一般给予每天30~40万u/kg,婴幼儿及病情重者,可酌情加至每天60万u/kg,疗程3~4周。伍用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每天50~80mg/kg,静滴,10天左右,隔2日复查白血球1次。氨苄青霉素每天150~300mg/kg。

2.已知病原菌者,可参照药敏试验给药。

(1)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青霉素不敏感者可改用氨苄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氯霉素、红霉素等。

(2)流感杆菌:首选氨苄青霉素,如耐药可改用第二三代先锋霉素。

(3)大肠杆菌:选用氨苄青霉素加庆大霉素(每天4~5mg/kg)或卡那霉素每天10mg/kg。

(4)金黄色葡萄球菌:苯甲异恶唑青霉素钠每天150~300mg/kg,伍用庆大或卡那霉素。

一般用药至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脑脊液正常后,再用药3~5天。

四、激素治疗

对于减轻脑水肿和脑膜粘连有一定作用,并可改善中毒症状,可于急性期给予,多选择地塞米松每天0.2mg/kg,降颅压时酌加量。

五、减轻颅内高压

及时应用脱水剂治疗,应用甘露醇等,参考病脑治疗章节。

六、中成药

1.羚翘解毒丸:1/2~1丸,每日服3次。

2.紫雪丹:每服1~3g,日3次。

3.安宫牛黄丸:1/2~1丸,日服2次。

4.清开灵注射液:20mg,加于葡萄糖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七、单方验方

复方四黄汤:黄连6g,银花10g,甘草3g,连翘10g,山栀6g,黄柏10g,大黄3g,黄芩10g,石膏10g,水煎服。

八、针灸疗法

1.体针:取大椎、曲池、合谷、十宣、太冲、人中、少商、内庭等穴。

2.耳针:取心、肝、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脑干、枕等穴。

〔现代研究〕

化脓性脑膜炎中医临床报道大多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基本上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根据药理研究,可有如下针对性选择:大肠杆菌选黄芩、黄连、蒲公英、半枝莲、四季青、齿苋等。流感杆菌选板蓝根、败酱草、射干、白芷、瓜蒌等。肺炎双球菌选银花、大青叶、蒲公英、穿心莲、黄芩、虎杖等。金黄色葡萄球菌选银花、野菊花、腥草、大黄、虎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