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偏瘫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364页(3693字)

儿童急性偏瘫是指由于出生后的原因引起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而致一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

〔病因病机〕

常见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脑部血管畸形、外伤、心脏病、肿瘤,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出血性疾病、胶原性疾病等。也有部分原因未明。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正虚邪中,或素有痰饮瘀血,导致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调,肝风内动。

〔西医诊断标准〕

一、病史

继发性急性偏瘫有原发病病史。

二、临床表现

1.起病方式:

(1)卒中型:最多见,患儿常突然抽搐,有时呈癫痫持续状态,伴中枢性高热、昏迷,除偏瘫外,常有偏盲及失语。

(2)急性型:可仅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偏瘫情况同前。

(3)间歇型:间歇性暂时性一侧肢体软弱无力。

(4)反复发作型。

2.瘫痪特点:常常于抽搐停止后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右侧较多见,上肢比下肢重。初期弛缓性瘫痪,经2~3周后转为痉挛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甚至出现踝阵挛巴彬斯基征阳性,约3~4个月后运动功能恢复,可有后遗症。

3.其他障碍:

(1)感觉障碍:可有位置觉和两点分辨觉受损。

(2)颅神经损害:多见中枢性面瘫,可见吞咽困难或舌肌麻痹,引起流涎和其他颅神经改变。

(3)失语:急性期失语。

(4)血管运动机能异常:偏瘫急期有发热、水肿和皮肤发红,数天后水肿消失而发凉。

(5)癫痫:发作类型单一或为多种形式。

三、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因原发病而异。

2.脑电图:有各种异常。

3.颅骨片:正常或不同的改变。

4.头部CT:对脑梗塞或出血定位诊断有助。

5.头部MRI:对脑血管畸形诊断有价值。

6.脑血流图:提供供血情况。

7.脑血管造影:对病因诊断及预后判断有意义。

8.病毒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

应及早行腰椎穿刺及其他理化检查,确定病因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毒热卒中

突然抽搐,高热,昏迷,面赤气粗,偏瘫,肢体痿软,或伴失语,偏盲,舌红苔黄,脉数。

二、内虚邪中

半身不遂,面瘫,舌强音謇,或有发热恶风,咽赤,舌红苔薄黄,脉浮。

三、气虚血滞

面白少华,神疲乏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淡紫或有瘀斑,脉弦细或结代。

〔治疗〕

瘫痪初期需绝对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并固定于功能位置以防挛缩畸形。

一、对症治疗

1.控制惊厥发作,可应用安定、鲁米那、水合氯醛等。

2.有脑水肿及颅高压者,首选20%甘露醇0.5~1g/kg,根据轻重,Q6h或Q8h静注,用3~5天,可配合速尿。

二、扩张血管药物

维脑路通100~200mg,肌注,每日2次,或静点。地巴唑5mg/次或10mg/次,日2~3次服,烟酸25~50mg/次,日3次服,654-20.5mg/(kg·d),日3次口服。

三、抗凝剂应用

急性早期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每天15ml/kg静点,连用1~2周。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控制感染等。

四、中医分型治疗

1.毒热卒中

治法:清热凉肝,熄风开窍。

方药:至宝丹或安宫黄丸灌服或鼻饲,继以羚角汤加减。

羚羊角 龟板 生石决明 生地 丹皮 夏枯草 菊花 白芍 柴胡 薄荷 丹参

加减:痰多加胆南星、天竺黄;抽搐频发加全蝎、蜈蚣;便闭腹胀加大黄芒硝。

2.内虚邪中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丹皮 当归 白芍 炙甘草 丹参 黄芪 木瓜 麦冬

加减:抽搐加全蝎、钩藤;痰多加胆南星、半夏。

3.气虚血滞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

黄芪 当归 赤芍 地 川芎 红花 桃仁。

加减:肢麻加胆南星、半夏、陈皮;语音不利加菖蒲、远志;大便溏稀去桃仁,加白术、山药。

五、中成药

1.安宫牛黄丸:每次1/3~1/2丸,每日1~2次。

2.人参再造丸:每服1/3~1/2丸,每日2次。

3.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等静点。

六、针灸推拿

恢复期采取针灸推拿疗法。

1.针灸疗法

(1)体针:取百会、风池、曲池、手三里、合谷、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语音不利加廉泉、哑门,口角流涎加地仓、承浆,口角歪斜加牵正、地仓、合谷,吞咽困难加风池(双)、风府、翳风(双)。

(2)耳针:取心、皮质下、肝、肾、脑干、神门,相应肢体。

(3)头针:前神、聪透、悬厘。

2.推拿治疗

取百会、印堂、太阳、风池、肩髃、曲池、合谷、环跳、委中、足三里、昆仑、行间、太冲、涌泉、头部运动区、头部感觉区等。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抹法、拿法、滚法、揉法、叩法、击法、抖法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