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499页(2571字)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红色斑丘疹和耳后、枕后与颈部淋巴结肿大。孕妇早期感染风疹后易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本病中医又称“风痧”。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为风疹病毒,皮疹由病毒直接损害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而引起。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外感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有风疹接触史。

一、临床表现

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一般轻度发热、咳嗽,并与发热当天或第2天出现自面部延至全身散在性浅红色细小斑丘疹,1天内布满全身,约2~3天疹退,无色素沉着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出现异性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2.血清学检查:取患儿早期和恢复期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恢复期抗体增加4倍以上可确诊。

3.病毒分离: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出风疹病者。

〔鉴别诊断〕

1.猩红热:起病急发热,1~2天后皮疹迅速出现,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针尖大丘疹,疹间潮红,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口周可见苍白圈,皮肤皱褶处见帕氏线,皮疹消退时呈膜状脱屑,无色素沉着。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起病可急可缓,发热可持续数月至数周,热型不定,病程1~2周时出现皮疹,为多形性,以丘疹和斑丘疹多见,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邪郁肺卫

发热恶风,喷嚏咳嗽,发热1天左右出疹,疹色浅红,先见于头面、躯干,随即遍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日消退,有瘙痒感,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邪热炽盛

高热口渴,心烦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黄少,舌红,苔黄糙。

〔治疗〕

一、一般疗法及对症疗法

1.发热期间卧床休息,予维生素及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2.高热头痛者予解热止痛剂,咳嗽重者予祛痰止咳药。

二、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脑炎者,按乙型脑炎原则治疗。

三、中医分型治疗

1.邪郁肺卫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 连翘 蒡子 豆豉 桔梗 生甘草 荆芥 薄荷

2.邪热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透疹凉解汤加减。

桑叶 牛蒡子 连翘 赤芍 红花 大青叶 紫草 菊花 蝉衣 薄荷

加减:渴甚加鲜芦根、天花粉。

四、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2片,日3次口服,用于邪热炽盛。

2.银翘解毒片:1~2片,日3次口服,用于邪郁肺卫。

五、中药针剂

1.双黄连注射液60mg/(kg·d)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150~250ml,每天1次静点。

2.清开灵注射液10~20m1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0ml中,每天一次静点。

六、单方验方

野菊花10g,板蓝根15g,蝉衣10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邪郁肺卫证。

〔预防〕

隔离患者至出疹后5日。

预防孕妇感染十分重要,尤其是妊娠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如有接触,应于接触后5日内注射胎盘球蛋白做被动免疫。

三、自动免疫

1.单价风疹减毒活疫苗,保护率可达95%,免疫后抗体可维持7年以上。

2.我国于1981年开始应用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接种后抗体效价与单价疫苗相似,且无严重临床反应,可用于15月龄至12岁小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