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480页(5623字)

皮肌炎是炎症性结缔组织病之一,是多系统受累的疾病,以皮肤、骨骼肌及小血管的炎症为主,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皮损及四肢近端肌无力,女性较男性发病多,可发生于儿童。仅有肌炎而无皮炎表现时称多发性肌炎,但儿童期不太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痿证”、“皮痹”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未明,一般认为与感染、自身免疫和恶性肿瘤有关。

中医学认为素体阴津阳气不足,外受湿浊热毒侵袭,致使气血闭阻不通,筋肉皮肤失养。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起病可急可缓,多数先出现皮炎症状,也可先出现肌炎或两者同时表现。常伴有发热,关节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1.皮肤损害

(1)双上眼睑浮肿性紫红色斑,称Heliotrope,是本病早期特征性的表现。

(2)指关节、掌指关节及肘膝关节伸侧有鳞屑性红斑和丘疹,部分中心有萎缩,称Gortron征,有诊断意义。

(3)面部可有弥漫性红斑,包括额部及颊部、头皮,颈部及上胸三角区也可有弥漫性红斑,日晒后加重,日久后皮损呈暗红色,伴有网状色素沉着,间有色素减退及毛细血管扩张呈异色症样改变,称异色性皮肌炎。

(4)甲周红斑,甲小皮角化,其下方可有毛细血管扩张及出血点。

(5)皮下组织、肌肉及筋膜有钙质沉积,这在儿童皮肌炎较多见,往往在发病2~3年后出现,有时局部可破溃,流出白色钙沉着。

(6)其他:脱发,坏死性血管炎或慢性溃疡。

2.肌炎:任何部位的骨骼肌均可受累,一般四肢近端肌群最早累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抬臂受限,穿衣困难,蹲下后起立困难,逐渐累及远端肌群则握力差,步行困难,甚至平卧时起不来,不能翻身。有时除肌无力外可伴有肌肉肿胀、肌肉疼痛及压痛。晚期可有肌萎缩、肌肉挛缩及肌肉钙化等。

3.血管炎:儿童皮肌炎的特征是血管炎表现较明显,尤其是胃肠道血管炎,可引起粘膜溃疡,组织梗塞,表现为腹痛,便血,甚至肠穿孔,预后较严重。也可引起视网膜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其他症状:心脏受累时可出现心肌炎,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及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肺受累时可有间质性肺炎,肺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少见。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清肌酶升高,包括肌酸激酶(CK)、醛缩酶(AL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A)等,其中以CK特异性较强,且其增减与病情的活动性平行。

2.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增加,也可作为监测疾病活动的指标。

3.肌电图:呈肌原性改变

(1)插入电位延长,有多数自发电活动,如肌肉纤颤,假肌强直电位波。

(2)轻收缩时时限缩短,波幅下降,多相电位增多。

(3)重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

4.组织病理学检查

(1)皮肤损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似。可见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真皮层水肿,有粘蛋白沉积,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侵润。

(2)肌肉:横纹消失,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变性。可有肌萎缩,尤其是肌束周围萎缩,并可有肌纤维再生,有时可见钙化灶。由于本病骨骼肌的病变不是均一性的,一次肌活检组织相正常不能排除诊断。

5.其他: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可正常或中度增快,α2及γ球蛋白增高。部分患者ANA阳性,类风湿因子也可阳性。抗PM-1抗体及抗J0-1抗体阳性。

〔鉴别诊断〕

1.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有蝶形红斑,LE细胞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肌无力不明显,肌酶不升高。

2.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遗传性骨骼肌退行性疾病。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无力和萎缩,最终完全丧失运动功能,常有家族史,病变弥漫,激素治疗无效。

3.重症肌无力: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也是肌无力,但晨轻暮重,劳累后加重,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血清肌酶值正常。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湿热蕴结

身热不扬,肌肉内灼而痛,肢体软弱,活动艰难,斑色暗红,漫肿热痒,面垢色黄,小便黄短,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毒热炽盛

身热烦渴,肢体灼热疼痛,手不可近,抬举无力,行走受限,斑色深红,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三、气虚血瘀

身热已退,体倦乏力,骨节酸楚,肌肉疼痛,行动迟缓,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肢末青紫疼痛,斑色淡暗,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弱。

四、脾肾两亏

久病不愈,面色白,神倦乏力,腰脊酸软,肢体软弱,肌肤疼痛,饮食少思,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急性期如有咽下肌受累,吞咽困难时,进食必须谨慎,必要时用鼻饲。如呼吸肌受累则需用人工呼吸机。

2.急性症状消退后,应及早进行按摩及被动运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透热电疗、水疗,以减轻或防止肌肉萎缩及肢体挛缩。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当归拈痛汤加减。

当归 升麻 丹皮 羌活 赤小豆 泽兰 白术 葛根 苓 土茵陈 忍冬藤 甘草

加减:头晕身重加藿香、佩兰;胸闷纳呆加白蔻仁、陈皮、神曲;肢体麻木疼痛加防己、秦艽、桑枝。

2.毒热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 水角 生地 玄参 连翘 黄连 黄芩 知母 赤芍 升麻 丹皮 紫草 甘草

加减:肢冷汗出,唇甲青紫用参附牡救逆汤;呼吸困难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3.气虚血瘀

治法:健脾补气,活血散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 炙甘草 升麻 黄柏 红花 党参 紫草 当归 苍术 赤芍 血藤

加减:下肢微肿加木瓜、车前子(包);肢痹不仁加秦艽、牛膝;若全身肌肉无力,党参改人参,加黄精、熟地。

4.脾肾两亏

治法:温补脾肾,活血祛瘀。

方药:金匮肾气丸。

黄芪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茯苓 牛膝 巴戟天 丹皮 熟附子 桂枝 川芎 鸡血藤 甘草

加减:眩晕耳鸣加枸杞子、沙苑子;肢体挛缩瘫痪加僵蚕、金脊、鹿角胶(烊化)。

三、激素疗法

1.强的松:每天1~2mg/kg口服,若肌酶浓度持续增高不降,可考虑甲基强的松龙冲击。

2.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参阅系统性红斑狼疮部分),适用于全身症状重,肌无力明显,特别是涉及咽下肌及呼吸肌者。待病情稳定,改为强的松一般量,持续用药2~3个月,急性期症状消失,肌酶恢复正常,开始缓慢减量,最后以小剂量2.5~7.5mg/d,维持2~4年或更长。

四、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氨甲喋呤,硫唑嘌呤。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外周白细胞。

五、其他疗法

1.丙酸睾丸酮:每2~3日1次,每次1mg/kg肌注。

2.苯丙酸诺龙:每周1~2次,每次5~25mg肌注。

以上两药可连续数周至病情稳定,可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

六、中成药

1.雷公藤糖浆:每次3~5ml口服,每日3次。

2.雷公藤片(每片含生药3g):每次1~2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3.丹参注射液:每次2ml,每日1次。

七、单方验方

1.五加皮散:五加皮5g,牛膝、木瓜各1.5g研未,每服1g未饮调下。治下肢痿软不行。

2.紫河车粉或猪或牛骨髓烤干研粉加入米粉,白糖调服,治痿证。

3.桂枝、地鳖虫各等份研末,6个月~1岁,每服0.6g;1~2岁,每服0.9g,3~5岁每服1.5g,每日3次,连服两周。适于肌肉萎软无力。

4.甘麦柴胡汤:浮小麦10g,大枣5枚,柴胡5g,甘草5g,薄荷5g,黄芩5g,党参5g,半夏5g,陈皮5g,生地7.5g,花粉5g,麦冬5g,适用于皮肌炎。

5.川牛膝、北五加皮各10g,水煎服,每日1/2剂。

八、针灸疗法

可取髀关、伏、梁丘、箕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阳交、委中、肾俞、脾俞等。上肢取大椎、肩髃、天宗、曲池、合谷,手法宜轻或用艾灸。

九、外治法

以桑叶15g,川芎10g,当归10g,桑寄生10g,土牛膝10g,煎汤加黄酒一盅,每日以纱布蘸药液,在瘫软部位搽,擦,以使筋脉疏通。

十、矫形手术

晚期关节挛缩,变形,可做矫形外科手术。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薏苡仁油注射的腓肠肌肉,能减少肌肉的挛缩.并缩短其疲劳曲线。白花舌草能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黄芪能增强免疫功能,丹参、益母草能活血祛瘀,蝉衣、祁蛇能祛风解毒,配合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提高皮肌炎疗效,且能减少激素的副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