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502页(2225字)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第六种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然高热3~4日,体温骤降时全身出现皮疹,皮疹1~2日即退,预后较好。本病中医称为“奶麻”或“假麻”。

〔病因病机〕

现已证实幼儿急疹的病原是人疱疹病毒6型。发病机理不十分清楚,可能系病毒由呼吸道侵入血液而引起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皮疹为病毒血症末期病毒在皮肤组织中被抗体中和所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乃感受风热时邪,由口鼻而入,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发于肌肤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

一、临床表现

起病急,高热,全身症状轻,伴咳嗽腹泻,偶见惊厥,高热持续3~4天,热退出疹,皮疹为2~3mm大小不等的浅红色斑丘疹,躯干多,面部及四肢远端少,1天内迅速出齐,1~2天内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脱屑,颈、枕、耳后淋巴结可轻度肿大。

二理化检查

1.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增高。

2.特异性抗体检测:中和试验(NT)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测血清抗HHV-6阳性。

3.病毒DNA的检测:分子杂交和PCR技术已应用于HHV6的鉴定。可采用病毒基因探针原位杂交检测感染细胞中的HHV-6DNA。

〔鉴别诊断〕

1.麻疹:急起高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病早期有“麻疹粘膜斑”,3~4天后出疹,出疹有一定顺序,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和脱屑。

2.风疹:参见“麻疹鉴别诊断章”。

〔中医分型要点〕

一、疹毒犯表

发热目赤,咽痛轻咳,或有泄泻,胃纳欠佳,舌苔薄黄。

二、热退疹透

身热骤退,全身出现玫瑰色小疹,胃纳欠佳,舌尖红,苔薄黄。

〔治疗〕

一、对症治疗

1.发热期卧床休息,给予充足水分和易消化食物。

2.高热时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3.惊厥者可用安定、氯丙嗪等镇静剂。

二、中医分型治疗

1.疹毒犯表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 连翘 豆豉 薄荷 贯众 生甘草

加减:呕吐加竹茹;惊惕加蝉衣、钩藤;热盛加栀子、紫草;便秘加大黄(酒制)。

2.热退疹透

治法:凉血解毒。

方药:清热凉血汤加减。

生地 丹皮 赤芍 连翘 紫花地丁 生甘草 黄柏

三、中成药

1.板蓝根冲剂:每服半包,每日2~3次,连用3~5天。

2.清开灵口服液。

〔预防〕

1.一般病人不需要隔离,托幼机构中,对接触者的易感儿应密切观察7~10日。

2.注意防止高热惊厥的发生。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金银花、蒲公英、贯众、黄柏、薄荷、白芍对疱疹病毒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栀子、木通、紫草具有抗病毒作用,能延缓、减轻疱疹病毒所致细胞病变的产生。大黄的抗病毒作用,与提高体内干扰素水平有关。板蓝根对多种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实验表明板蓝根所含的嘌呤、嘧啶及吲哚类成分可干扰病毒DNA合成。蝉蜕、钩藤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