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519页(10175字)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临床以食欲减低,恶心,上腹部不适,疲乏倦怠,部分患儿有黄疸、发热为主证。目前已知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庚6型。本病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主要由感染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庚)所致。其病变遍及整个肝脏,变化的性质包括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再生,又有间质组织的增生和炎症浸润。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诊断原则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应包括两个部分。

1.病原学诊断:如甲型、乙型、丙型等。

2.临床诊断:如急性黄疸型慢性活动型等。

举例:甲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迁延型肝炎。

二、诊断

1.病原诊断

(1)甲型肝炎:较易。抗HAV IgM抗体阳性。

(2)乙型肝炎:较复杂,一般可采取如下方法:

①本次发病前,肯定病人为HBsAg阴性,肯定无慢性肝炎,本次发病后HBsAg转阳性,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②本次发病后HBsAg阳性,但病程经过顺利,迅速痊愈,同时HBsAg阴转,抗HBs阴转者也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③本次发病后HBsAg阳性,抗HBcIgM阳性且滴度较高,抗HBcIgG阴性者也提示为急性乙型肝炎;如果抗-HBcIgM阴性或低滴度,而抗-HBcIgG明显阳性者则提示为慢性乙肝感染的急性发作或合并其他肝炎。

(3)丙型肝炎:目前主要依据HCV-RONA(RTnest PCR法)阳性和/或抗-HCV抗体阳性。

(4)丁型肝炎: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诊断为急性丁型肝炎。

①证实为急性乙型肝炎,同时丁肝标志物阳性(同时感染)。

②慢性乙型肝炎突然恶化,丁肝标志物同时转阳(恶化前阴性,恶化后阳性)·(重叠感染)。

丁肝标志物包括HDV-RNA,HDAg、抗-HDIgM及抗HD,前三者阳性常有助于急性丁肝的诊断,后者常表示为慢性丁肝病毒感染。

(5)戊型肝炎:目前认为抗-HEV阳性即可诊断。但需注意,抗HEV是检测总抗体(主要是IgG抗体),而不是IgM抗体。

(6)庚型肝炎:目前认为抗-HGV阳性即可诊断。

需要说明的是,甲、戊两型不变慢性,故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瘀胆型肝炎的病原只有3种,即乙型、丙型和丁型。

2.临床诊断

(1)急性肝炎

①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较急,发热不高,短期内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腹胀肝区疼痛热退后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小便呈深黄色。尿胆红素阳性,血胆红素>17.1μmol/l,血清谷丙转氨酶>80u,絮状试验阳性。

②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黄疸不明显,血胆红素<17.1μmol/l,尿中无胆红素外,其他症状,化验与黄疸型肝炎相似。

③急性瘀胆型肝炎:完全梗阻性黄疸>3周,此项最重要;在黄疸出现前1周左右和黄疸出现后有急性肝炎的胃肠道症状及乏力等,但程度很轻,有时几无症状;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2)重症肝炎

①急性重症肝炎(暴发性肝炎):既往无肝炎病史;发病初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发病10天内出现精神症状,肝性脑病Ⅱ度以上;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40%;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和穿刺部位出血点或瘀斑,甚至胃肠出血、伤口出血不止等;肝浊音界缩小;肝臭、扑翼样震颤阳性;黄疸迅速加深;稍后期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②亚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既往无肝炎病史;发病初期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较重,常呈四高现象:高度乏力、高度胃肠症状(恶心、呕吐、不能进食)、高度黄疸(上升快,迅速达170mmol/L以上)、高度腹胀;此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出血倾向及腹水,而脑病出现较晚(10天以上8周之内)或不出现;凝血酶原活动度<40%,此外肝活检诊断证实者可确诊。

(3)慢性肝炎

①慢性活动性肝炎:有下面三种情况之一即可诊断。

a.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异常较明显。

b.如果病程不明,就诊时就有肯定的慢性肝病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c.肝活检肯定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附:慢性肝病体征指肝病面容,肝掌,多数蜘蛛痣,脾肿大等。

慢性肝病的肝功异常指除血清转氨酶持续或反复异常之外,还有明显的蛋白代谢异常:血浆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例明显降低,甚至倒置,γ球蛋白明显升高等。

②慢性迁延性肝炎:有下面两种情况之一即可诊断。

a.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缺乏典型慢性肝病体征及慢性肝病的肝功改变,常仅表现为持续或间歇血清转氨酶升高,不足以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b.病理诊断为慢性迁延性肝炎者。

c.慢性瘀胆型肝炎: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活动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在上述疾病的过程中出现完全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除外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鉴别诊断〕

1.中毒性肝炎:黄疸亦常为肝细胞性,SACT也可明显升高,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如询问病史不详,极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黄疸出现前常有应用能够损伤肝脏的药物(如氯丙嗪、锑剂等)或毒物(如苍耳子、腥草等)的病史及病原学检查不支持急性肝炎的诊断,基本上可确诊。

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偶可引起流行,周围血中常有异型淋巴细胞,SACT明显升高,有时可与病毒肝炎混淆。但病毒性肝炎异型淋巴细胞较本病为少,且有发热时间较长,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EB病毒抗体呈阳性。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急、慢性肝炎

1.湿热黄疸

(1)热重于湿

发热,或有恶寒,周身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如橘皮,恶心呕吐,口渴心烦,脘腹胀满,腹痛胁痛,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

(2)湿重于热

低热缠绵或不发热,面目全身发黄,色不鲜明,头身困重,脘闷纳呆,苔白腻。

(3)湿热并重

黄疸较重,心烦胸闷,纳少倦怠,舌苔黄腻。

2.脾胃湿热

发热,倦怠乏力,恶心呕吐,胸闷腹胀,食少纳呆,小便短黄,苔白腻或黄腻。

3.肝胃不和

右胁疼痛,时作时止,上腹饱胀,恶心呕吐,纳少,苔薄黄。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面色晦暗,形瘦,胁下痞块,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

5.肝肾阴虚

口干唇燥,渴而欲饮,腰膝酸痛,手足心热,肝区隐痛,睡眠不实,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重症肝炎

1.热毒炽盛

起病急暴,身目俱黄,色黄如金,高热口渴,烦躁不安,脉弦数或洪大。

2.内陷厥阴

起病急骤,发展迅速,身黄如金,神志恍惚,或神昏谵语,躁动不安,甚则惊厥,抽搐,舌红绛,苔黄糙。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强调早期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每日轻微活动1~2小时,以不感疲劳为度。以后随病情逐渐恢复可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以适合病人口味的清淡饮食为宜,应少食多餐。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急、慢性肝炎

(1)湿热黄疸

①热重于湿

治法:清热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 栀子 大黄 黄芩 柴胡

加减:口苦加黄连、郁金。

②湿重于热

治法:清热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平胃散加减。

茵陈 栀子 大黄 茯苓 陈皮 苍术 厚朴 焦山楂

③湿热并重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合胃苓汤加减。

茵陈 栀子 厚朴 大黄 砂仁 苍术 白芍 枳壳

(2)脾胃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茵陈 滑石 藿香 黄芩 连翘 蔻仁

加减:腹胀加枳壳、木香;小便不利加苓、泽泻。

(3)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饮加减。

柴胡 白术 茯苓 青皮 白芍

加减:鼻衄加丹皮、白茅根;胁痛加乳香、没药。

(4)瘀血阻络

治法:疏肝活血通络。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桃仁 当归尾 丹参 香附 红花 川芎 赤芍 乌药

加减:癥块明显加三棱、莪术;尿黄加茵陈、车前子。

(5)肝肾阴虚

治法:滋阴养肝补肾。

方药:一贯煎加减。

麦冬 枸杞子 生地 沙参 当归 丹参 板蓝根

加减:低热加青蒿、柴胡;膝软无力加膝、桑寄生。

2.重症肝炎

(1)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茵陈 山栀 连翘 黄连 黄芩 板蓝根

(2)内陷厥阴

治法:清热凉血,熄风开窍。

方药:犀角散加减。

水牛角 生地 丹皮 石决明 钩藤 山栀 连翘

加减:腹胀尿少加车前子、通草;黄疸日久不退加丹参、泽兰。

三、药物治疗

1.一般药物:口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或酵母为主。对黄疸较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有出血倾向者应给予维生素K;病情较重,食欲较差或有呕吐不能进食者,可以静脉滴注葡萄糖,维生素C。

2.免疫调节药物:主要用于慢性肝炎。

(1)免疫抑制剂:目前仅用于急性重型肝炎、瘀胆型肝炎及HBsAg阴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常用药物为强的松、强的松及地塞米松。用量为:强的松口服1~2mg/(kg·d);强的松龙口服,静注或肌注,1~2mg/(kg·d);地塞米松口服、静注或肌注,0.1~0.25mg/(kg·d)。疗程不宜过长,急性者约1~2周;慢性肝炎疗程较长,用药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并发感染或骨质疏松等,停药时需逐渐减量。

(2)免疫促进剂:曾试用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等,效果均不肯定。

3.抗病毒制剂:

近年国外应用白细胞干扰素或基因重组α、β或γ干扰素;或阿糖腺苷(Ara-A)或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MP);无环鸟苷或去氯无环鸟苷,单独或与干扰素合用。

4.急性重型肝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每日输入葡萄糖液内加能量合剂和大剂量维生素C以维持营养和供给能量。如已有或疑似继发感染存在,应及时使用适当的对肝肾无损害的抗生素。

(2)促进肝细胞再生。

①人血白蛋白或血浆:白蛋白一次量0.5~1g/kg,新鲜血浆每次25~100ml,可与白蛋白交替输,每日或隔日1次。

②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疗法:二者按适当比例配合可起协同作用。剂量依年龄而异,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之比为1∶8~10,即胰高血糖素0.2~1mg,胰岛素2~10单位,加入10%葡萄糖溶液100~200ml中静滴,每月1~2次,葡萄糖的量应为每单位胰岛素4g,疗程一般10~14天。

③人胎肝细胞悬液:治疗应用新鲜制备的悬液较好。妊娠4~6个月健康孕妇,水囊引产,将胎肝磨碎,过滤(180目不锈钢网),一般用生理盐水制成单细胞悬液静脉点滴,每周2~3次,每次100ml,婴儿酌减每周1~3次,疗程一般6~12次,每次静滴前需静注氟美松,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3)防止血氨增高: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清洁肠道,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

①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灭滴灵。

②盐水清洁灌肠和食醋保留灌肠:清洁灌肠禁用肥皂水,每次15~20ml,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灌肠,每日1次。

③半乳糖苷-果糖:每日1~1.5g/kg,分3次口服,鼻饲或灌肠。

④天门冬氨酸钾镁:10~20ml的10%天门冬氨酸钾镁溶液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每日1~2次。

(4)调整氨基酸代谢:常用制剂有支链氨基酸3H或肝氨注射液,每次50~15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疗程10~14天。

(5)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需严格限制输入液量,保持体内水的负平衡,一般液量为每日生理需要量的80%,液体张力为1/3张。糖皮质激素对改善脑水肿疗效较好,可短期应用,好转后及时停药,一般选氟美松每日0.3~0.5mg/kg静滴,有早期症状时应及时选用脱水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犁醇静脉推注,每次1~2g/kg,每4~6小时1次。但应注意此种高张脱水剂可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加重心脏负担。

(6)防治出血

①可输入新鲜血液或血浆。

②注射维生素K1、维生素C。

③输注凝血酶复合因子:本品是正常血浆中提取物,含浓缩Ⅱ、Ⅸ、X因子。以适量生理盐水稀释后静滴,6~8小时注射1次。

④证实有DIC者,一般用肝素,每次1mg/kg,每日1~2次,直至出血控制。使用中应监测凝血时间以防过量加剧出血。

⑤有消化道出血者可服云南白药或甲氰咪胍。

(7)改善微循环:可根据病情选用以下药物。

①654-2:0.5~1mg/kg·次静注:每日2次,能明显改善微循环,减轻肝细胞损伤。

②川芎嗪注射液:每日3~4mg/kg,分2次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小血管、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

③潘生丁:每日5~10mg/kg,最大量不超过400mg/d,分3~4次口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④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10ml/kg,每日1次静注,能改善微循环。

(8)其他

国外进行交换血浆疗法,体外肝脏灌洗法,人工肝脏或肝移植等可提高重症肝炎病人存活率。

四、其他治疗

1.联苯双酯:为合成五味子丙素过程中的中间体,对肝脏中的ALT活性有强大的可逆性的抑制作用,用药后血清ALT活性迅速下降,停药后又可迅速上升。本药毒性极小,可长期服用。

2.小柴胡汤:日本应用较多,国内也有人报道,动物试验及临床治疗均认为有减轻肝细胞损害的作用,可明显降低SALT,与干扰素合用可提高疗效。

五、中成药

1.覆盆草冲剂:每服1包,每日3次。用于急性肝炎。

2.龙胆泻肝丸:每服1丸,每日3次,用于急性肝炎湿热证。

六、单方验方

1.田基黄、茵陈各10g,板蓝根15g,水煎服,用于急性肝炎湿热黄疸证。

2.参七乙肝冲剂:人参、三七、延胡索、大黄、威灵仙等制成冲剂,每日12.5g,每日2次,开水冲服,疗程半年。

3.乙肝6号糖浆:茵陈、杖、枸杞、首乌、枳壳、佛手、板蓝根、菟丝子、山楂、金钱草等制成糖浆,每次15ml,每日3次。

七、针灸疗法

主穴为肝俞、脾俞、至阳。腹胀纳呆加胃俞;恶心呕吐加内关;退黄取至阳。每日1次,6次为1疗程,第2疗程开始隔日治疗1次。

〔预防〕

密切接触者在7天内用胎盘球蛋白0.2~0.5ml/kg或丙种球蛋白0.1ml/kg肌肉注射作预防。

〔现代研究〕

近年来,有关苦味叶下珠治疗慢性肝炎的报道日渐增多,但结论不一,争论颇大。由于苦味叶下珠品种繁多,产地和采集时间的不同,可影响其治疗结果。其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尚待进行严格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另外,通过对单味药物的筛选发现大黄、黄柏、贯众、肉桂、山豆根等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丹参、桃仁、参三七、柴胡、当归、莪术、红花等具有一定的抑制肝纤维增生和促进肝内纤维吸收的作用;茵陈、青蒿、黄芩、赤芍、郁金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利胆和退黄作用;五味子、覆盆草、连翘、败酱草、田基黄等具有消除炎症和降酶作用;甘草、水飞蓟、茯苓等具有加强肝脏解毒功能的作用;大枣、党参、白术、熟地、泽泻、山楂等具有调整和改善机体蛋白和脂肪代谢的作用等等。在研究单味药的同时,不少有效单体的提取和临床药理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如甘草甜素、猪苓多糖、云苓多糖、联苯双酯、川芎嗪、桃仁提取物等,发现它们具有防治慢性肝炎的多种药理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