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558页(3584字)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感染局部灰白色假膜形成,伴低热、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及末梢神经麻痹。中医学所谓“喉痹”、“缠喉风”即指白喉病。
〔病因病机〕
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细菌寄生于粘膜产生毒性强烈的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坏死和渗出。坏死组织出血,大量纤维素渗出及细菌共同形成与基底粘连紧密的伪膜。其外毒素毒性强烈,循布全身,产生严重毒血症,损伤心肌及神经组织。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感受疫毒时邪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发生于秋末冬初季节,常有白喉接触史潜伏期2~4天,亦可短至1天,长至7天。
2.明显临床症状,咽白喉,咽部出现白膜,不易擦去,强行剥除易出血。喉白喉咳声如犬吠,声嘶,有进行性吸气困难。鼻白喉见鼻塞有粘液性、血性分泌物。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增高10~20×109/L,中性粒细胞增加。
2.细菌学检查
(1)直接涂片:取材于伪膜和组织交界处的分泌物进行染色镜检可查到病原菌。
(2)细菌培养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1.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体温较高,咽痛明显,局部红肿,渗出物局限于扁桃体,白色易拭去,不出血。
2.非细菌性渗出性咽炎:常见由腺病毒或CoxsackieA病毒所致,也可由其他病原引起,有高热咽痛扁桃体发炎并有渗出物,抗生素无效。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常证
1.风热疫毒白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咳嗽气粗,微有汗出,咽及乳蛾红赤,附有点、片状白膜,苔薄白,脉浮数。
2.阴虚疫毒白喉:喉间干燥红肿,口唇干燥,咳呈犬吠,痰涎粘稠,咽及扁桃体红肿,布有假膜,不易擦去,舌红,苔少,脉细数。
3.痰火疫毒白喉:身热目赤,烦躁不宁,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喉间痰声漉漉,恶心呕吐,咽红疼痛,白膜成片,舌红赤,苔黄腻,脉洪数。
二、变证
1.疫毒损心:面色苍白,神萎纳呆,表情淡漠,心悸乏力,头额汗出,四肢欠温,舌淡苔薄,脉细数。
2.疫毒窜经:语言不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瘫痪。
〔治疗〕
一、病因治疗
1.白喉抗毒素:2~4万u,重症6~8万u,中毒症状严重10~12万u,肌注。早期应用,用前做皮试。
2.抗生素:青霉素为首选,3~5万u/kg肌注,每日2次。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口服,每日30~50mg/kg。
3.绝对卧床休息,轻症2周,重症4~6周,有心肌炎者6周以上。
二、中医分型治疗
1.风热疫毒白喉
治法:肃肺利咽,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 连翘 牛蒡子 竹叶 薄荷 芦根 桔梗 甘草 山豆根
2.阴虚疫毒白喉
治法:养阴清肺,泄热解毒。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生地 麦冬 玄参 丹皮 赤芍 川贝 板蓝根 土牛膝
3.痰火疫毒白喉
治法:清热化痰,泻火解毒。
方药:神仙活命饮加减。
龙胆草 玄参 黄柏 板蓝根 生石膏 马兜铃 白芍 生地 土牛膝 胆南星
4.疫毒损心
治法:益气养心,化瘀解毒。
方药:生脉散加减。
党参 麦冬 丹参 五味子 甘草 板蓝根
5.疫毒窜经
治法:益气养血,舒筋活络。
方药:当归补血汤加味。
黄芪 当归 石菖蒲 远志 地龙 川芎 赤芍 甘草
三、中成药
六神丸:1~3岁每服1~3粒,4~8岁每服5~6粒,9~12岁每服8粒,1日3次。
四、单方验方
1.雄黄30g,巴豆(去皮、油)14粒,郁金30g,共研细末,蜜糊为丸,6~12个月每服0.2g,1~3岁每服0.5g,4~7岁每服1g,8~12岁每服1.5g。每日1~2次,用于喉白喉。
2.马鞭草煎剂:鲜马鞭草全草200g,加水至1000ml,煎至400ml,每次100~150ml,早晚各1次,连服10~15日。
3.玄参、黄芩、生地各15g,天冬、甘草各10g,水煎内服。
五、药物外治
1.蜗牛1只,冰片90mg。将蜗牛去壳烧存性,加冰片共研细末,吹喉。
2.巴豆朱砂膏:巴豆、朱砂,研细末,取少许于一般膏药上,敷贴印堂穴,8小时后除去。
六、并发症治疗
1.心肌炎:绝对卧床,限制活动。注射维生素C、ATP、高渗葡萄糖,严重者予糖皮质激素类药,慎用毛地黄。
2.神经炎:咽肌麻痹、吞咽不便时,需鼻饲,防止吸入性肺炎。呼吸肌麻痹,应进行人工辅助机械呼吸。
七、预防
预防接种是主要措施。幼儿可用白百破混合疫苗计划免疫;7岁以上儿童只用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对密切接触白喉的易感者,可做抗毒素被动免疫。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连翘抗菌谱广,对白喉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80。连翘煎剂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桔梗粗皂甙对人工引起发热具有显着的降温作用,并可维持3~4小时。麦冬粉有抗白喉杆菌作用,并能改善心肌收缩力和心脏泵功能,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外毒素对心肌的损害。黄芪在体外具有抗白喉杆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