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580页(3185字)

蛔虫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感染蛔虫后,轻者可无明显症状;较重者,可引起消化紊乱、营养不良及腹痛,神经症状或过敏反应等;还可能引起胆道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属中医学的“蛔虫证”。

〔病因病机〕

病因为人吞食被幼虫感染过的食物或水引起感染。感染性虫卵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几小时即孵化成幼虫,幼虫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在小肠发育为成虫。

中医学认为主要由于饮食不洁,虫寄肠中,扰乱气机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反复阵发脐周腹痛或反复脐周隐痛,痛后如常;疼无定时,痛时喜按揉,检查无明显体征。

2.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亦有多食易饿,恶心,呕吐,轻泻或便秘,有时便出或呕出蛔虫。

3.嗜异癖:如喜食泥土、炉渣、墙皮、粉笔、生米等。

4.营养不良:长期大量蛔虫寄生者,可见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发育障碍,智力发育较差。

5.蛔虫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刺激神经,可引起烦躁、哭闹、易怒、易惊、夜间磨牙,并有头晕、头痛,甚至可发生惊厥。

6.因蛔虫代谢产物和死后分解的异性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7.幼虫移行至肺部,可引起蛔虫性嗜酸性肺炎。表现为咳嗽、气喘、发热等。幼虫移行至肝、脑、肾等处亦可引起相应症状,如脑脓肿、脑膜炎、癫痫、浮肿及尿的改变。

8.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蛔虫病。表现为剑突下或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呕吐。

9.蛔虫性肠梗阻:当蛔虫过多时还易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表现:腹痛、呕吐、腹胀,腹部可扪及条索状包块,可见肠型。

二、实验室检查:

1.粪便中可查到蛔虫卵;

2.末梢血中嗜酸粒细胞增高。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肠蛔虫证

腹痛时作时止,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嗜食异物,睡中齿,或曾有大便下虫,病久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二、蛔厥证

具有蛔虫病的一般症状。胃脘部或右胁下阵发性绞痛,弯腰曲背,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呕吐,可吐出胆汁或蛔虫。阵痛间歇时患儿异常疲乏。舌苔白腻,脉弦紧。重者腹痛持续,可伴有畏寒发热,甚则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三、虫瘕证

具有肠道蛔虫的一般症状。突然脐周阵发性绞痛,频繁呕吐,腹胀肠鸣,腹部可触及条索状物,大便不通,舌苔白腻。

〔治疗〕

一、中医分型治疗

1.肠蛔虫证

治法:驱蛔杀虫,调理脾胃。

方药:使君子散加减。

使君子肉 苦楝根皮 生大黄 槟榔 芜荑 雷丸 木香

加减:食欲不振加焦山楂、麦芽;腹痛加川楝子、郁金、白芍;呕吐加制半夏、生姜。

2.蛔厥证

治法:安蛔定痛,继则驱蛔。

方药:乌梅丸加减。

乌梅 槟榔 白芍 黄连 黄柏 干姜 细辛 川椒 苦楝 根皮

加减:形寒肢冷,呕吐清水者去黄柏加附子;畏寒发热,巩膜黄染者,去干姜、细辛,加茵陈、大黄、杖、枳壳。疼痛剧烈时可口服陈米醋20~30ml,每隔1小时服1次,连服3~5次,至疼痛缓解。

3.虫瘕证

治法:散蛔驱虫,行气通腑。

方药:复方大承气汤加减。

芒硝 枳实 桃仁 赤芍 槟榔 甘草 莱菔子 使君子 生大黄

加减:疼痛严重的可用米醋疗法,梗阻重的可加服生豆油30~50ml,以解散虫体。

二、西医治疗

1.枸橼酸哌哔嗪(驱蛔灵):每日150mg/kg,最大量每日不超过3g,空腹1次顿服或睡前服,连服2日。

2.甲苯咪唑:剂量为每次200mg,1次顿服,或每次100mg,日服2次,连服3天。

3.丙硫咪唑(肠虫清):每次400mg,1次顿服。如需重复使用需间隔3周。2岁以下小儿禁用。

4.左旋咪唑:每日1.5~2mg/kg,1次顿服,连服2日。

5.哌哔嗪:每日75~150mg/kg顿服,连服2天。

三、中成药

1.化虫丸:具有杀虫消积之功效。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9岁以上每次5~8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睡前服用。

2.乌梅丸:3~6岁每次1/3丸,6~9岁每次1/2丸,9岁以上每次1丸,日服2次。

四、单方验方

1.胆汁方:猪胆1个,川椒20g,胡椒20g,醋300ml。川椒、胡椒共研细末,以猪胆汁和醋调和,分2次服下。用于胆道蛔虫病。

2.胆蛔止痛验方:川椒20g,蛋1个,香油50g。川椒研面,香油烧沸后炒鸡蛋,鸡蛋炒黄后放入川椒面,顿服,用于胆道蛔虫病。

五、食疗

1.陈米醋口服,每次20~30ml,每隔1小时服1次,可连服3~5次。

2.猪油煎鸡蛋至黄干焦为度,每次2~3个顿服。连服2~3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