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266页(4795字)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以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子宫增大为临床特征。本病属中医学“痛经”,“癥瘕”,“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的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多次妊娠和分娩及宫腔手术等损伤子宫壁有关,此外可能还与卵巢功能失调,高水平的雌激素刺激有关。

中医学认为是由于内伤七情或寒邪入侵,或素体脾肾虚,引起血行不畅,津液不化,聚湿成痰,痰阻气滞。气滞、寒凝,痰湿导致血瘀,瘀血阻滞胞中,冲任失调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1.多见于35~50岁的经产妇,多有分娩或多产史,或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等宫腔手术操作史。

2.痛经: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呈痉挛性疼痛。是子宫腺肌病的典型症状。

3.月经失调: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多发月经,往往是本病的首要症状。

4.妇科检查:子宫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经前或经期子宫变软增大,触痛尤甚。

5.B型超声检查:其诊断率为52.4%。典型声像图为:①子宫均匀性增大呈球形;②子宫肌层内有多发散在的小囊样低回声反射;③局限性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腺肌瘤可见子宫壁包块与正常肌层界线不清,子宫肌层内可见小囊样低回声反射。此外子宫大小出现周期性变化,月经期或经期前后子宫增大,以后逐渐变小。阴道超声检查,敏感性可达80%,特异性可达74%。

6.核磁共振:诊断率几乎为100%。

〔鉴别诊断〕

1.子宫内膜异位症:除有痛经及月经失调外,多有不孕,经期肌门坠胀,妇科检查时子宫正常大小,常后倾固定,骶韧带或宫颈后上方可扪及数个大小不等的触痛硬结,或在子宫的一侧或双侧附件区触及与子宫相连且不活动的囊实包块,有压痛。如合并子宫腺肌病时则不易鉴别。

2.子宫肌瘤:亦多有月经量多和经期延长,但往往无痛经。只有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或肌瘤红色变性时可出现剧烈腹痛,但与月经周期无关。以往有子宫肌瘤病史。如合并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腺肌病(约25%)无症状时则很难鉴别,多在术后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气滞血瘀

经期小腹胀痛或疼痛剧烈拒按,月经量多有块,或经行时间延长,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子宫增大。

二、寒凝血瘀

经期小腹绞痛或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量多色暗有块,畏寒肢冷,痛甚时恶心呕吐,舌质暗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紧。子宫增大。

三、痰凝血瘀

经期小腹疼痛剧烈,拒按,月经量多,质稀如水,色暗有块,胸脘痞闷,呕恶欲吐,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滑。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调情志,避风寒,禁食生冷。

2.加强体育锻炼。

3.痛经时可口服去痛片。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味。

木香15g 丁香10g 三棱15g 莪术15g 枳壳15g 青皮10g 川楝子15g 小茴香15g 水蛭15g 内金15g 元胡15g 白芍15g。

加减:若肝郁化热、症见心烦,口渴喜饮,舌红,脉数者加栀子15g,丹皮15g,夏枯草15g;腹痛剧烈,加元胡15g,炙乳香15g,炙没药15g;月经量多减水蛭,鸡内金,加茜草15g,三七粉10g(冲服)。

二、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消症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

小茴香15g 炮姜15g 元胡15g 灵脂15g 没药15g 川芎10g 当归20g 蒲黄15g 官桂10g 赤芍15g 三棱15g 莪术15g 水蛭15g。

加减:若月经量多,加三七10g(冲服),茜草15g,仙鹤草20g;若兼有四肢不温,大便溏则加补骨脂20g,巴戟天20g。

3.痰凝血瘀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消症止痛。

方药:开郁二陈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5g 香附15g 川芎10g 莪术15g 苍术15g 木香15g 甘草10g 丹参25g 当归20g 三棱15g。

加减:若腹痛剧烈,加炙乳香15g,炙没药15g,元胡15g;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者加白术20g,党参20g。

三、雄激素治疗

对痛经有效。常用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口服;或丙酸睾丸酮25mg,肌注。每周2次。每月剂量不能超过300mg。不能达到根治目的。一般常用于绝经前患者。

四、手术治疗

对子宫腺肌病症状严重者原则上经腹行子宫全切除或子宫次全切除术即可治愈。卵巢是否保留取决于患者年龄和卵巢有无病变。若病变较局限,且向浆膜面突出,患者年轻有生育要求时,亦可酌情行局部病灶切除术,但因病灶边缘不清,往往不能将其全部切净,术后易复发。

五、其他疗法

1.中药保留灌肠:三棱15g,莪术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15g,水蛭10g,虻虫10g,荔枝核15g,夏枯草15g,牡蛎30g,枳壳15g。浓煎10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经期停用。具有活血化瘀消症之功效。

2.贴烫疗法:①五灵脂、蒲黄、香附、丹参、乌药各适量,碾碎为细末,瓶贮封好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调热酒适量成膏状,把药膏摊于纱布贴敷患者脐孔上,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病愈停药。具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②食盐、葱白各250g,生姜切碎120g,上药共炒热装在袋中,温烫下腹部,凉后再炒再烫。治痛经。

3.针灸:①体针:取穴中极、关元、次髎、三阴交、足三里,实证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经前1周开始,每日1次。主治痛经;②耳针:取穴子宫、内分泌、卵巢、皮质下、盆腔过敏点,留针15~20分,每日1次,或耳穴埋豆或埋针;③艾灸:取穴神阙、关元、三阴交,或肾俞、命门、次髎、三阴交,每穴灸5~10分钟,或隔姜灸、中等艾柱5~7壮,或温针灸,隔日1次。

六、中成药

1.桂枝茯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活血化瘀消症之功效。

2.妇科回生丹: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具有益气养血,活血祛瘀之功效。

3.复方夏枯草膏:每次9~15g,每日2次,开水冲服。具有理气化痰,活血散结之功效。

4.妇女痛经丸:每次30粒,每日2次,口服。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

七、单方验方

1.元胡粉12g,每次服6g,1日2次,开水吞服。行气活血止痛。治痛经。

2.穿山甲18g,香附9g,经前水煎服。具有理气调经止痛之功效。

3.鸡蛋2个,艾叶10g,生姜15g,加水2大碗,煮开5分钟,蛋去壳再煮至大半碗,饮汁吃蛋。具有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

八、食疗

1.消瘤蛋:鸡蛋2个,壁5只,莪术9g。上3味加水400ml共煮,待蛋熟后剥皮再煮,弃药食蛋,每日服1次。具有行气活血消症之功效。

2.化症羹:白蛇肉250g,青250g,以上两味洗净加水1000m1,加调料共煮,食肉喝汤,每日1次。具有益气化瘀消症之功效。

3.银耳藕粉:银耳25g,藕粉10g,冰糖适量。先将银耳水发后加适量冰糖炖烂,入藕粉冲服,每日1次。具有止血除烦清热之功效。

4.桃仁粥:桃仁10g,粳米30g,将桃仁捣烂如泥去渣取汁,以汁煮粳米为稀粥,每日2次,空腹温服。具有活血化瘀消症之功效。

九、推拿按摩

取穴气海、关元、八髎、肾俞、三阴交。以掌摩气海、关元,两手拇指反复揉按脐下任脉、肾经。掌擦腰骶部督脉、膀胱经致发热。按揉八髎、肾俞。点按三阴交2分钟。气滞血瘀者,稍用力向下推擦任脉,重在点按三阴交;寒湿凝滞者,宜多摩气海、关元、多擦八髎、肾俞,均至小腹发热为度。

〔现代研究〕

莪术对动物自体血液和血块均有较好的促吸收作用。水蛭素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元的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元胡有显着镇痛作用,其镇痛效力相当于吗啡的40%。当归、白芍、丹皮均有镇痛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