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137页(1454字)

1.适应症:

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诊断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也用于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阻塞等。有时也用于鞘内注射药物或注入空气作气脑摄片检查。

2.方法:

(1)嘱病人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板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使其紧贴腹部,或由助手在医师对面用一手挽住病人头部,另一手挽住两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宽脊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一般以髂后上棘的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最适宜(约为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敷无菌洞巾,无菌操作用1%~2%普鲁卡因自皮下到椎间韧带作局部麻醉。

(4)医师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脊柱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则为2~4cm,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5)在放液前先接上测压器测量压力。正常侧卧位脑脊液的压力为0.69~1.76kPa(70~180mmHg)或一分钟为40~60滴。若要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可做动力试验,即在测定初压后,由助手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正常时脑脊液压力立即上升一倍左右,解除压力后10~20s又降至原来水平,称为动力试验阳性(该侧),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静脉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力上升,则为动力试验阴性,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压迫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则该侧动力试验也为阴性,表示该侧有不完全性阻塞。脑出血或颅内压明显增高时,禁作此试验。

(6)移去测压器,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

(7)术毕,将针芯插入,并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后病人去枕平卧4~6h,以免引起术后疼痛。

3.注意事项:

(1)凡疑有颅内压力升高者必须做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炎症、颅后窝有占位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均禁忌穿刺。

(2)针头刺入皮下组织后进针要缓慢,防止用力过大刺伤尾神经或血管,以致产生下肢疼痛或使脑脊液混入血液影响结果的判断。如为外伤出血,需待5~7天后才能重新检查(过早则脑脊液中仍可有陈旧性血液成分)。

(3)穿刺时病人出现呼吸、脉搏、面色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手术,并作相应处理。

(4)鞘内给药时,应先放出同量脑脊液,然后再注入药物。做气脑检查时,应先缓慢放液10ml,再注入滤过空气10ml,如此反复进行达所需要量时再行摄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