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结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174页(2700字)
急性淋巴结炎是淋巴结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属中医“痈”范畴。
〔病因病理〕
大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蔓延至所属淋巴结。
中医认为本病外感风湿、风热,或外伤染毒及过食恣腻肥甘之品,内郁湿热火毒,致经络阻隔,气血瘀滞而成
〔诊断要点〕
1.继发于其他感染病灶。
2.受累淋巴结肿大、疼痛、光软无头,色红(初起皮色不变),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3.起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4.化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
〔鉴别诊断〕
痈:初起一红肿,质硬,逐渐扩大,上有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如蜂窝,且发于皮肤厚韧处,如项、背部。
〔辨证分型要点〕
1.风湿蕴结:多发于颈弯、颌下等处。初起结块,逐渐出现红肿、灼热、疼痛,成脓时按之软,伴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尿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2.肝经郁热:多发于腋下。暴肿、灼热、疼痛,伴发热、恶寒、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湿热内蕴:多发于下肢,胯腹部。局部肿块,灼热疼痛,肢体活动不利,伴发热、恶寒、纳呆、舌质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治疗〕
一、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风湿蕴结。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牛黄解肌汤。
牛蒡子15g 连翘15g 栀子15g 丹皮15g 玄参15g 白芷15g 桔梗15g 黄芩15g 大青叶15g 甘草10g
〔加减〕便干,加芝麻15g;尿赤,加竹叶15g,茯苓15g;成脓,加穿山甲15g,皂刺15g。
2.肝经郁热。
〔治法〕清肝解郁,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柴胡15g 黄芩15g 桅子15g 花粉15g 当归15g 赤芍15g 连翘15g 牛膝15g 甘草10g
〔加减〕壮热,加石膏20g;成脓,加穿山甲15g,皂刺15g。
3.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五神汤加减。
金银花30g 牛膝15g 地丁15g 蒲公英30g 龙胆草25g 黄柏15g 车前15g 茯苓30g 甘草10g
〔加减〕成脓,加山甲15g,皂刺15g;疼痛剧,加乳没各10g,泽兰15g。
(二)内服中成药
1.犀黄丸,3g/次,2次/日;
2.六神丸,10粒/次,3次/日。
(三)外治疗法
1.初期:宜箍围消肿。
(1)金黄散、玉露散外敷;
(2)水调散油调外敷;
(3)鲜公英,或鲜紫花地丁,或鲜野菊花叶捣烂外敷。
2.中期:成脓宜切开排脓。刀法宜循经直开,且低位引流,外敷金黄膏或油调膏。
3.后期:宜祛腐生肌。脓腐未尽,予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一效散或一效膏、生肌玉红膏外敷。若疮口呈袋形宜行垫棉法。
(四)单方验方
六神丸10~15粒用适量凉开水磨成药浆,涂于患处,2~3次/日。
二、西医治疗
(一)抗炎治疗
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若青霉素过敏,可选用红霉素或头孢菌素。
(二)局部治疗
1.初期:50%硫酸镁局部湿敷;
2.成脓:宜切开引流;
3.后期:无菌换药。
〔调护与预防〕
1.防止外伤感染;
2.忌食辛辣、鱼腥之品。
〔现代研究〕
龙胆泻肝汤应用于疡科效果颇佳。龙胆草有显着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且可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提高吞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