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329页(1535字)

腹内脏器自腹股沟三角区直接脱出而形成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其特点是好发于老年人,疝块不进入阴囊,很少发生嵌顿。同斜疝一样,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病因病理〕

在腹股沟部前腹壁的深面,相当腹股沟内侧部分,有一个三角形腹壁抗力薄弱处,称为海氏之角。其外界为由外下斜向内上的腹壁下动脉,内界为腹直肌鞘的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若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的终止点附着在腹直肌鞘和耻骨韧带的位置偏高,肌纤维的倾斜度较小,致使腹股沟管内侧间隙宽大或腹横筋膜薄弱,均可导致该处腹壁薄弱。这是直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老年人肌肉萎缩,退化,肌张力减弱,进一步加重了该处的腹壁薄弱程度。在咳嗽、便秘、负重等诱因下,腹腔内脏器经此薄弱区(不经内环)突出而形成直疝。

〔诊断要点〕

1.多见于老年人。

2.肿块位于腹股沟区的内侧,耻骨结节的外上方。

3.肿块呈半球形,直立时出现,平卧时消失,不进入阴囊。

4.肿块质软,基底部宽大,还纳后可触及海氏三角区有腹壁缺损。

5.压迫内环肿块仍可出现。咳嗽冲击感阳性。

6.极少发生嵌顿。

〔鉴别诊断〕

1.腹股沟斜疝:疝囊自内环脱出,肿块在腹股沟管内或阴囊内,还纳后压迫内环不复出现。术中可见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而直疝疝囊颈是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2.股疝,疝块小且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海氏三角区触不到腹壁缺损,易发生嵌顿。

〔辨证分型要点〕

参见概论。

〔治疗〕

一、中医治疗

参见概论之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参见概论。

(二)手术治疗

1.一般不切除疝囊,而仅是将其推回腹腔,如疝囊大而袋状者,仍需切开疝囊,高位结扎和贯穿缝合。切除多余腹膜。

2.手术的关键是修补缺损,加强腹壁,尤其是对腹横筋膜的修补。根据情况可选择巴西怪氏法或麦克凡氏法,缺损过大时,亦可选择疝成形术,以加强腹股沟三角。

〔预防与调护〕

1.术后卧床时间仍较斜疝长5~10天。

2.术后复发率高,约占10%~25%,故应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治疗及护理,如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前列腺肥大、尿潴留等。

3.参见概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