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331页(2176字)

凡腹腔内或盆腔内脏器经过股环、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者,称为股疝。股疝占腹外疝的5%,多见于经产妇女,右侧多于左侧,相当于祖国医学的“疝气”。

〔病因病理〕

股疝的发生是由于构成股管的某些组织薄弱和腹内压力增加所引起。股管是上小下大的漏斗形短管,长约2~3厘米,有上、下两口。上口即股环,是腹腔与股管的通路,呈椭圆形,直径长约1.25cm。在通常状态下,股环被腹横筋膜组成的股中膈所封闭。下口即卵圆窝,又称隐静脉窝,是大腿阔筋膜上的卵圆形缺损,位于耻骨结节外侧约2cm处。腹壁浅筋膜深层向下延续,盖过腹股沟韧带,覆盖在卵圆窝上并牢固地附着在大腿阔筋膜上。股管的前面是腹股沟韧带,后面是耻骨梳韧带,内侧是陷窝韧带,外侧为股静脉。通常,股管内被脂肪组织和2~3个淋巴结所充塞。

由于女性骨盆较宽,腹股沟韧带后面的间隙较大,股环也大,经过妊娠或消瘦、肥胖等,致使腹横筋膜薄弱,股管周围韧带松弛,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内脏就可推开腹横筋膜,进入股环、股管,形成股疝。

由于股环较小,且股环和卵圆窝上缘边缘均较锐利,故股疝疝块较小,但易发生嵌顿、绞窄。疝囊突出卵圆窝后,由于受卵圆窝下缘阔筋膜的限制,只能向上方拉力较小的地方伸展,往往达到腹股沟韧带处,故股疝有时难与腹股沟疝相鉴别。

〔诊断要点〕

1.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

2.大腿内侧,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肿块,呈半球形,约核桃或卵大,很少超过鹅卵大。因肿块较小,在肥胖者应详查。

3.肿块移动性差,咳嗽冲击感不明显。多数不易还纳。

4.如疝块还纳后,压迫内环,嘱病人咳嗽,肿块可复现;用手指伸入皮下环内,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向后压在耻骨支上,压住股环,可以阻止股疝下降。

5.易嵌顿和绞窄,此时出现肠梗阻表现及局部红肿痛甚。

〔鉴别诊断〕

1.腹股沟疝:肿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在耻骨结节的内上方,斜疝与精索并存,还纳后,压迫内环不复出现;直疝可在海氏三角区触到腹壁缺损。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耻骨结节的下外方,与精索分别存在,压迫股环后不复出现。

2.大隐静脉曲张:平卧时肿块自行消失,伴有大腿或小腿静脉曲张。股疝在平卧后常需借助手法方能还纳。必要时可行彩超检查。

3.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呈椭圆形,常不止一个,局部疼痛,常继发于下肢、臀部、会阴部感染性疾病。股疝为单个,半球形。

4.腰大肌脓肿,肿块有波动感,有结核病史。脊柱X线检查,可发现原发病灶。

〔辨证分型要点〕

参见概论。

〔治疗〕

一、中医治疗

参见概论。

二、西医治疗

股疝随时有发生嵌顿、绞窄之可能,故一经诊断,即应及早手术治疗。如发生嵌顿或绞窄,更应急诊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往往难以奏效,且给以后手术带来困难,或直接导致嵌顿、绞窄的发生。常用的术式是麦克凡氏修补术,根据手术途径分为二种:

1.经腹股沟部手术法:手术完全在腹股沟韧带以上进行,其优点是:

(1)可确保疝囊的高位结扎。

(2)可较好的缝闭股环。

(3)可在直视下解除嵌顿或必要的切除及吻合,以减少术中的副损伤。其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有时可能导致腹股沟直疝。

2.经股部手术法,手术完全在腹股沟韧带下面进行,其优点是操作简单省时,其缺点是难以在股管入口处缝闭股环;不易暴露和处理嵌顿的肠襻。适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和单纯的小股疝。

〔预防与护理〕

1.搞好计划生育,防止多产。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腹壁抵抗力。

3.其他参见概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