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383页(3225字)

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其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相当于中医“腹痛”、“关格”、“肠结”范畴。

〔病因病理〕

先天性肠系膜过长,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以及肠系膜根部因炎症或粘连而变窄是肠扭转发生的解剖因素,小肠重量的增加如饱食、便秘、肠蛔虫团、肠壁肿物等,肠蠕动功能紊乱、体位突然改变等可促成本病发生。扭转的肠段以乙状结肠和小肠多见。肠扭转一旦发生即属于绞窄性肠梗阻。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燥屎内结,癥瘕,致使肠道气血痞结,通降失调而成,气滞血瘀日久,热毒内蕴所致。

〔诊断要点〕

肠扭转是一种发病甚急的机械性肠梗阻,腹痛剧烈,腹胀明显,休克发生率高。

1.小肠扭转:

(1)青壮年伴饱食后运动史。

(2)脐周剧痛,频繁呕吐,腹胀不显着。

(3)无高亢肠鸣,可扪及肠袢并有压痛。

(4)X线检查,有绞窄性肠梗阻的表现,可能见到充气肠袢呈倒“U”字形。或有多个液平面。

2.乙状结肠扭转:

(1)多见于伴有便秘习惯的男性老年人。

(2)腹部绞痛,明显腹胀,呕吐不显。

(3)可触及膨胀之肠袢,有轻压痛。

(4)X线平片可见巨大的双腔充气肠袢,立位时可见到两个液平面。

3.盲肠扭转:

(1)多见于40岁以下青年人。

(2)右下腹绞痛,腹部隆起,不对称。

(3)上腹部可扪及一弹性包块,叩诊鼓音。

(4)X线平片可见巨大的充气肠袢,左上腹常伴有一个液平面。

〔鉴别诊断〕

1.急性胃扭转:腹痛位于上腹部,上腹部进行性膨胀,下腹平坦,大多数不能经食管插入胃管。

2.肠套叠:多发于2岁以内幼儿,多有果酱样血便,右下腹可触及腊肠样包块,钡灌肠可显示典型的杯口状充盈。

〔辨证分型要点〕

1.肠腑瘀结:阵发腹痛、剧痛难忍、腹部满胀,呕吐频繁,或腹有包块,不排便排气,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滑。

2.肠腑气结:发病缓慢,平素有便秘,腹部胀痛,持续不减,呕吐较少,不排便排气,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缓。

〔治疗〕

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肠腑瘀结。

〔治则〕理气活血,通腑泻下。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川朴15g 芒硝10g 炒莱菔子30g 赤芍20g 桃仁15g 枳壳10g 木香10g 生大黄15g(后下) 甘遂末0.5g

〔加减〕若呕吐频繁者,加竹茹15g,半夏15g。

2.肠腑气结。

〔治则〕行气通腑,缓急止痛。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白芍25g 木香10g 厚朴15g 元胡15g 枳壳10g 桃仁10g 陈皮15g 甘草10g 炒莱菔子30g(包) 生大黄10g

〔加减〕便秘加芒硝10g,桃仁10g。

(二)内服中成药

1.麻仁滋脾丸1丸,日3次口服。

2.通泰胶囊2粒,日3次口服。

3.木香顺气丸1丸,日3次口服。

(三)外治疗法

1.推拿按摩:适用于腹胀不重的肠扭转,发病未超过6小时,令病人仰卧,用双手按于腹,轻而有力,顺扭转相反方向推拿,并同时配合体位改变,以利胀大的肠袢复位。若病人疼痛加重,可改变方向。

2.颠簸疗法:适用于无腹膜刺激症,腹胀不显着的早期肠扭转,患者取膝肘位,充分暴露腰部,施术者空跨于病人之上或站于病人一侧,令病人放松腹肌,术者双手轻置于腹两侧,由上而下或左右震荡,由小渐大,以病人可忍受为度。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补液,并注意补全血或血浆。

(二)手术疗法

肠扭转是一种绞窄性肠梗阻,应及时手术治疗,可行:

1.扭转复位术:将肠袢按扭转的相反方向复位,并作相应的固定术,以防复发。

2.肠切除术:适宜于已有肠坏死的病例,此时不应复位,可将其远、近端钳夹切除。切除后,小肠作一期吻合,乙状结肠一般作肠造口术,待做二期吻合。

〔预防与调护〕

1.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忌暴饮暴食。

2.食后忌剧烈活动。

3.平素保持大便通畅。

4.凡行非手术治疗者,宜严格观察病人病情变化,若保守治疗超过24小时无效者,即应手术治疗。

〔现代研究〕

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治疗肠扭转主要取其泻下作用,一般人在服药6~10小时排出软便,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结合状态的蒽甙,如番泻甙等。由于番泻甙中糖基能保护甙元在胃内不被破坏,番泻甙进入小肠的过程中,能逐步被肠内细菌或酶水解,而放出游离的番泻甙元,它能刺激大肠,使蠕动增加,而引起排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