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387页(3178字)
肠套叠系指肠的一段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而引起梗阻者。相当于中医“腹痛”、“积聚”、“肠结”范畴。
〔病因病理〕
多发于2岁以内小儿,占小肠梗阻的首位。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指肠管蠕动失去节律性或肠痉挛所致,多见于小儿。继发性多由息肉,肿瘤所致,多见于成人。
中医认为因乳食不节,气滞血瘀,脉络受损,脏腑气机,不得宣通,发为本病。
〔诊断要点〕
1.腹痛:急性肠套叠多见于小儿,突发剧烈的阵发腹痛,病儿哭闹不安,伴有呕吐。慢性复发性肠套叠多见于成人,为部分性肠梗阻,腹痛较轻。
2.血便:有果酱样血便,成人血便少见。
3.腹部肿块:体检可扪及腊肠样肿块,表面光滑,有压痛,常位于升结肠部位,回盲部有空虚感。
4.X线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可见“杯口状”或“弹簧状”阴影。
〔鉴别诊断〕
1.蛔虫性肠梗阻:有排蛔史,腹痛为阵发性加重,无血便,包块为条索状,多在脐周,压痛轻。
2.坏死性小肠炎:初为剧烈绞痛,后转持续胀痛,伴血性呕血,血水样便,腹部无包块。
3.细菌性痢疾:菌痢多见于夏秋季节,大便多为粘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早期即可出现发热、腹部多无明显包块,无固定压痛点,常伴里急后重。
〔辨证分型要点〕
1.乳食积滞:腹部剧烈疼痛,不思饮食,表现突然阵发性哭闹,伴面色苍白,待腹痛缓解时可安定。但可见神疲乏力,伴有呕吐,腹部可按及积块,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2.湿热内蕴:突然腹痛拒按,且逐渐加重,腹胀、呕吐甚者可出现果酱样粘液血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3.气滞血瘀:腹部胀痛如刺,固定不多,可触及包块,按之疼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治疗〕
中医治疗
(一)证型论治
1.乳食积滞。
〔治则〕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消乳丸加减。
香附10g 神曲15g 麦芽15g 陈皮15g 砂仁10g 炙甘草5g
〔加减〕腹胀而痛者加青皮、槟榔、元胡,理气止痛;肉奶食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
2.湿热内蕴。
〔治则〕清化湿热,通腑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金银花30g 芒硝15g 枳实10g 厚朴10g 黄连15g 生大黄15g(后下) 甘草10g
〔加减〕腹胀较重加炒莱菔子;若见果酱样便则加侧柏叶、地榆以凉血止血;若腹痛较重则加白芍以缓急止痛。
3.气滞血瘀。
〔治则〕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小茴香15g 干姜5g 元胡15g 没药10g 当归15g 川芎15g 赤芍10g 五灵脂10g 蒲黄10g
〔加减〕若气滞胀痛加川楝子、枳壳,理气止痛;若腹部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山甲片,化瘀消积。
(二)针刺疗法
取足三里、合谷、内庭、内关等穴,用中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2~3次,此法适用于成人肠套叠早期。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脱水,必要时宜小量输血,特别是手术病人。
(二)空气灌肠复位法
空气灌肠复位法具有经济、简便、操作方便等优点,有效率达90%左右。一般发病不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良好,肠腔无明显液平者均可施行,空气灌肠的并发症有肠穿孔,发生率约为1%~5%。多为病例选择不当,注入压力过高过快等引起。
(三)钡剂灌肠复位
钡剂灌肠复位的X线下显影情况,较空气灌肠明确,更清晰,将钡剂配制20%~25%的溶液灌入,复位后可见盲肠钡剂充盈,并且部分可进入小肠。
(四)手术治疗
1.适应症:复位失败;病期超过48小时;疑有肠坏死或穿孔者;成人肠套叠。
2.手术方式:手术复位,适用于无肠坏死者;肠切除术,适用于肠坏死或穿孔者,一般可作一期肠吻合,少数情况差不能耐受者,可作断端肠造口,日后行二期肠吻合术。
〔预防与调护〕
1.婴幼儿哺乳时期添加辅助食品,不宜过早过量,小儿断奶时,饮食要有规律,防止过量。
2.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和积极治疗肠炎、痢疾等疾病。
3.凡小儿腹痛,有梗阻症状者应首先考虑本病的可能。
4.肠套叠复位后,继续观察24小时,并禁食,防止过早饮食而导致复发。
5.腹部按摩时,切忌用暴力挤压,以免引起肠穿孔。
〔现代研究〕
据近代研究报道,枳实煎剂,可使胃肠平滑肌兴奋性增强,并可使胃肠蠕动规律化。
据近代报道:大承气汤不仅能明显增加肠蠕动,促进家兔人工肠套叠的还原作用,而且能增加游离肠袢血流量。血流量的增加与肠蠕动的增强有着一致的关系,大承气汤还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抑菌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