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490页(3441字)

附睾睾丸炎是由于致病菌侵入附睾和睾丸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单纯的睾丸炎很少见,主要是继发于附睾的感染,所以临床上多称为附睾睾丸炎。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子痈”。

〔病因病理〕

1.急性非特异性附睾睾丸炎,多发生于尿道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以及长期留置导尿的病人。感染一般经由输精管、淋巴管扩散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

2.急性腮腺炎合并附睾睾丸炎,由腮腺病毒所致。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男性。流行性腮腺炎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3.阴囊损伤后可有阴囊、附睾及睾丸血肿,随后可发生急性附睾睾丸炎。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肝胆湿热,或因大量饮酒,嗜食辛辣,或因外伤,或外感时毒,导致湿热蕴结,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日久热胜肉腐所致。属于祖国医学的“子痈”范畴。

〔诊断要点〕

1.急性附睾睾丸炎:起病急,高热,寒战,附睾和睾丸肿大、疼痛,向腹股沟及腰部放射,阴囊皮肤肿胀,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如急性腮腺炎合并附睾睾丸炎,一般在腮腺炎发生后3~4天出现,体温可高达40℃左右。睾丸附睾肿大明显,阴囊皮肤红肿,疼痛明显,站立时加重,行走不便,严重时可有脓肿形成。

2.慢性附睾睾丸炎:有急性附睾睾丸炎及慢性前列腺炎病史,患者感一侧阴囊坠痛不适,有不定期的附睾睾丸肿胀、疼痛,向腹股沟放散。体查发现附睾或睾丸轻度增大、变硬及轻度压痛。

〔鉴别诊断〕

1.与附睾结核鉴别:(1)有其他结核病史。(2)附睾肿块与睾丸无清楚的分界线,粘连在一起。(3)附睾质地较硬,输精管增粗似串珠状。

2.睾丸肿瘤。(1)为无痛性睾丸肿块,如肿瘤内出血,可出现疼痛。(2)触诊肿块质硬,有沉重感。(3)阴囊超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辨证分型要点〕

1.湿热下注,初起阴囊胀痛或下坠感,不久出现肿胀和剧烈疼痛,一侧阴囊红肿灼热,皮肤紧张光亮,睾丸附睾肿大,质地坚硬,压痛明显,伴寒热,口渴,恶心,小便短赤或刺痛,苔黄腻,脉弦数。

2.肝气郁结。

肾子上有较硬的肿块,有轻微的疼痛。发作时则肿块疼痛明显,可伴有精神抑郁,少腹胀痛。舌质暗,苔薄白或腻,脉弦滑。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湿热下注。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枸橘汤加减。

枸橘20g 川楝子15g 陈皮20g 赤芍15g 秦艽10g 防风15g 甘草10g 泽泻20g

〔加减〕热重,小便短赤加胆草15g,黄橘15g,茵陈15g,栀子15g。减去秦芄、防风。

2.肝气郁结。

〔治则〕疏肝散结,后血消肿。

〔方药〕橘核丸加减。

橘核(炒) 海藻 昆布 海带 川楝子 桃仁各30g 厚朴 木通 元胡 桂心 木香各15g

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日2次,每次60粒。

〔加减〕硬结难消,加三棱15g,莪术15g,炮山甲10g;阴囊内积水者,加赤苓20g,泽泻15g。

(二)内服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1丸日2次口服。

2.复方热毒清片,4片日3次口服。

3.清热化毒丸,1丸日2次口服。

4.西黄丸,3g日2次口服。

(三)外治疗法

1.急性期:(1)金黄膏、玉露膏,水调散外敷日1次。(2)脓肿形成切开引流,外敷油调膏(黄柏、煅石膏研面,香油调糊状)。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以金黄膏盖贴,脓尽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

2.慢性期:冲和膏外敷,日1次。

(四)单方验方

1.未溃时可用鞭草叶捣烂,和蜜糖适量调匀敷贴患处。

2.取鲜橘皮若干块,艾炷适量。

方法:橘皮剪成如5分硬币大小,并刺数个小孔,置患处,艾炷置橘皮上作灸法,每次10~15次,每天1~2次,10天为一疗程。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疗法,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托高阴囊,局部冷敷,(晚期可热敷),暂停性生活,保持大便通畅。

(二)药物疗法

1.口服药物:(1)复方新诺明片日2次口服,首次倍量。至少10天。(2)氟哌酸0.2g日3次口服。(3)红霉素0.375g日4次口服。两种药物以上联合应用,1~2周一疗程。

(三)注射药物

氨苄青霉素4.0~6.0g日1次静点,或庆大霉素16~24万u日一次静点。

(四)手术疗法

1.有脓肿形成时可切开引流。

2.如有反复发作的慢性附睾炎,可行附睾及其附着的输精管切除术。

〔调护与预防〕

1.急性期卧床休息。

2.对患有腮腺炎者,要同时治疗腮腺炎。

3.治疗期间,暂时中断房事。

4.忌食酒、葱、蒜、辣椒有刺激性食物。

〔现代研究〕

有人研究用柴胡20g,黄芩20g,金银花30g,腥草25g,白花舌草25g,连翘30g,莪术15g。水煎服,治疗急性附睾睾丸炎,收到较好的效果。并用现代医学进行药理研究柴胡、金银花、鱼腥草可对抗急性炎性渗出。白花蛇舌草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黄芩含有黄芩素、黄芩甙,有抗炎,抗病毒作用,对多种G+、G菌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缘脓杆菌抑制最强。莪术含有挥发油、莪术醇、焦莪术呋喃酮。能促进白细胞回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表明,莪术油能明显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