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540页(3027字)

鞘膜积液是指腹膜鞘突在出生后未闭或睾丸部鞘膜囊内液体超过正常量,形成囊肿者,称为鞘膜积液。相当于中医“水疝”范畴。

〔病因病理〕

鞘膜积液的形成是两层鞘膜间渗出和吸收失去平衡,渗出过多浆液或吸收过少所造成的。

1.先天因素: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在腹膜后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附着于睾丸和精索的两层腹膜构成的鞘状突亦经腹股沟管进入阴囊,正常情况下,出生后从内环至睾丸上方段精索部分的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合,形成纤维索,睾丸两层鞘膜之间仅有少量积液。如鞘膜囊内液体量异常增多,或鞘状突闭合反常,造成囊内液体积聚时,则形成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多见于婴幼儿。

2.后天因素:鞘状突闭合正常,由于睾丸附睾感染、肿瘤、丝虫病、外伤因素等引起鞘膜内液体增多,形成囊肿者,为继发性鞘膜积液。多见于成年人。

3.分类:

(1)睾丸鞘膜积液:临床最常见,鞘状突闭合正常,睾丸鞘膜内液体积聚增多所致。

(2)精索鞘膜积液:鞘状突两端闭合,精索部分局限性积液增多。

(3)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完全开放,腹腔液体通过开放的鞘状突进入睾丸鞘膜腔,液体可随体位流动。

(4)精索睾丸鞘膜积液:鞘状突仅在内环处闭合,精索内液体与睾丸鞘膜相通。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肾气亏虚,气机郁滞,而复受寒湿或外伤,使水湿内结,蓄于肾子及子系而发本病。

〔诊断要点〕

1.阴囊增大,伴阴囊下坠感,或在精索上扪及囊性肿块,有波动感。

2.透光试验阳性,但在婴儿时期由于阴囊皮肤较薄,该试验不甚可靠。

3.超声波提示有液性暗区。

4.诊断性穿刺:可抽出鞘膜腔内液体,并可做常规化验检查,但不除外斜疝或睾丸肿物时,切忌穿刺。

〔鉴别诊断〕

1.腹股沟斜疝:除嵌顿、粘连外,大多包块可还纳腹腔内,压迫内环,增加腹压时,肿物不复出,外环扩大,咳嗽时有冲击感,有时听到肠音。但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可同时存在。

2.睾丸及附睾肿瘤:一般有肿物持续增长的病史,包块质硬,无弹性,透光试验阴性。

3.鞘膜积血:有外伤史,阴囊皮肤多有瘀斑,有触痛,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透光试验阴性,穿刺可抽出鲜血或陈旧性血性液体。

〔辨证分型要点〕

1.肾气亏虚:见于婴幼儿,站立、哭闹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物缩小,舌苔薄白,脉细滑。

2.肾虚寒湿: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长,阴囊潮湿寒凉,皮肤增厚,坠胀不适,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苔白,脉沉细。

3.湿热下注:阴囊潮湿而热,或有睾丸肿痛,小便赤热,舌质红,苔腻,脉数。

〔治疗〕

一、中医疗法

1.肾气亏虚。

〔治则〕补精益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地黄10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丹皮15g 茯苓15g 车前子15g 泽泻12g 炮附子10g 桂枝10g 膝15g

〔加减〕婴幼儿药量酌减;伴咳喘者,加苏子10g,半夏15g,川贝10g。

2.肾虚寒湿。

〔治则〕温肾散寒,化气行水。

〔方药〕加味五苓散加减。

苓15g 茯苓15g 白术15g 泽泻15g 小茴香10g 肉桂10g

〔加减〕阴囊寒湿重者,酌加附子、官桂、小茴香;积液较多者,酌加车前子、木通。

3.湿热下注。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分清饮加减。

茯苓15g 猪苓20g 白术15g 泽泻15g 萆薢20g 山栀子15g 枳壳12 车前子15g

〔加减〕伴发热者,加金银花20g,连翘25g,黄柏10g;睾丸肿瘤明显者,加胆草25g,栀子10g,牛膝20g。

二、西医疗法

(一)非手术疗法

1.对症治疗:婴儿及新生儿鞘膜积液有自愈的可能,故可观察到1岁以后。若病程较长积液量少,长期不增长者,亦不需治疗。对继发性鞘膜积液,主要是治疗原发病,为促进积液消退,可平卧休息或用阴囊托。

2.穿刺抽液法:单纯抽水,有时可达到治愈效果,但一般抽液后复发率较高,采用穿刺抽液后,注入硬化剂的方法意见尚不一致,有时局部反应较重。

(二)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适应于各种类型之鞘膜积液,手术方式有:

1.鞘膜翻转术:方法简单,疗效满意,但此方式不适合于鞘膜明显增厚者。

2.鞘膜切除:切去大部分鞘膜,鞘膜创缘常做锁边缝合止血,以免形成血肿。

〔调护与预防〕

1.注意保温,不宜过劳,保持情绪稳定,节制性交,忌食生冷及辛辣食物。

2.治疗期间可用阴囊托带兜起阴囊,注意保持阴囊清洁,以防感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