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614页(8928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肢体中小动脉节段性,周期反作的慢性、炎症性、闭塞性疾病。常见于下肢,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以患肢麻木、发凉、疼痛、伴有间歇性跛行为临床特征,严重时可出现坏疽溃疡。属中医“脱疽”范畴。

〔病因病理〕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

1.吸烟:吸烟可使肢体毛细血管痉挛,血流缓慢。有报告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强烈收缩,指、趾皮温降低2.5~3.5℃。临床见本病有吸烟者占95%左右,戒烟可使本病病情减轻,再度吸烟可使疾病复发或病情加剧。

2.性激素:研究表明前列腺素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功能,雌二醇等雌激素对血管具有保护作用,青壮年男性由于性生活频繁,导致前列腺素体内减少,引发本病,临床上青壮年男性发病占90%以上,女性发病率很低,甚至很少有典型TAO女性病人。

3.寒冷气候:寒冷及潮湿可使末梢血管痉挛,因而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本病多见。

4.免疫学说:近二十年通过广泛临床免疫学研究认为,病人血清内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功能等都有明显改变,提示本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5.自体损伤:有报告认为由于关节和肌腱活动时,反复挤压和牵拉血管,造成血管压迫性损伤是本病发病的一种因素。

6.遗传:国内外学者都有家族发病的报告,有人用免疫学方法研究证实本病确存在遗传因素。

中医认为主要是由脾气不健,肝肾不足,寒湿侵袭,凝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瘀滞脉络,阻塞不通,瘀滞日久化热,热胜肉腐而致。

〔诊断要点〕

1.几乎全部发生于20~45岁吸烟男性,大多有外伤或受寒潮湿病史。

2.约有40%~60%的病人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亦可是少数病人的首发症状。

3.病人可见患部麻木、发凉、疼痛及下肢进行性间歇性跛行。

4.伯格氏征阳性。病人平卧,下肢抬高45°,3分钟后足趾及足背呈苍白或蜡黄色,然后让病人坐起,双下肢垂于床旁,足趾及足背逐渐出现潮红或紫绀。

5.临床三期三级分期方法:①Ⅰ期(局部缺血期):主要患部皮色苍白,皮温低,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②Ⅱ期(营养障碍期):Ⅰ期症状加重,皮色暗红或紫绀,汗毛稀疏,趾甲增厚、粗糙,末梢动脉搏动消失,病人疼痛剧烈,不能睡眠,为静息痛。③Ⅲ期(坏疽期):Ⅱ期症状加重,肢端出现干性或湿性坏疽,逐渐向上蔓延。一级坏疽:局限于趾跖或指掌关节远端。二级坏疽:坏死超越上述关节以上。三级坏疽:扩大到踝或腕关节及以上。

6.超声多普勒、动脉造影、阻抗式血流图等检查明确诊断其病变部位,性质及程度。

〔鉴别诊断〕

1.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主要发生于45~5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不一定有吸烟史,病变部位多为大、中动脉,双侧下肢同时发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梗塞等。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动脉内膜不光滑,有粥样斑块阻塞。X线平片显示动脉有钙化灶。

2.雷诺氏病:多见于青年女性,大多发于上肢在寒冷或精神刺激时双手对称呈现皮肤苍白-紫绀-潮红等“三色征”,桡动脉搏动正常,待诱因消除后可恢复。常伴有指端营养不良,手指皮肤僵硬,如有溃疡,也是表浅呈点状。

3.糖尿病坏疽:常伴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表现,检查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因其缺血性坏疽和不易控制感染,坏死呈湿性,易迅速蔓延。

4.大动脉炎:病变主要在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多发于青壮年,男:女为1:2~3,患肢麻木、发凉,酸胀不适,常常患肢脉弱或无脉,故又称“无脉症”。因其病变为炎症性全动脉炎改变,很少发生末梢组织缺血性坏疽。

5.动脉血栓栓塞症:患肢突然出现疼痛,皮色苍白,厥冷,感觉障碍以及动脉搏动消失,常继发于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等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患肢变黑坏死。

〔辨证分型要点〕

1.寒湿凝络(多属Ⅰ期):患肢沉重,酸痛,麻木感,呈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趺阳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2.血瘀脉络(多属Ⅱ期):患肢麻木,发凉,持久性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皮色黯红、紫红或青紫,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苍白,足背毳毛脱落,趾甲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质淡红或紫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而涩。

3.湿热阻络(多属Ⅲ期):患肢沉重、红肿、热痛、喜冷怕热,患足溃疡,渗湿糜烂,呈浸润性蔓延,趺阳脉搏动消失。伴有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4.热毒浸络(多属Ⅲ期):患肢红肿热痛严重,疼痛异常,如汤泼火烧样,彻夜不得眠,肢端坏疽,脓多味臭,肉枯筋萎,伴有发热,烦躁,心悸,口渴喜饮,不思饮食,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5.气血两虚:久病体衰,无气虚弱,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坏死组织脱落,疮面生长缓慢,经久不愈,肉芽色淡不鲜,伴面容憔悴,萎黄消瘦,心悸气短,畏寒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6.肾虚证:久病之后,兼见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暗晦无华,上半身热而下半身寒,口淡不渴,头晕腰痛,筋骨萎软,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寒湿凝络。

〔治法〕温阳通脉,祛寒化湿。

〔方药〕阳和汤加减。

熟地15g 肉桂10g 姜炭10g 白芥子10g 鹿角胶10g 麻黄7.5g 赤芍15g 桃仁10g 膝20g 甘草10g

〔加减〕若病变在上肢,加桂枝10g;若疼痛较重,加白芍15g。

2.血瘀脉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仁四物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20g 川芎20g 白芍10g 当归10g 生地15g 地20g 牛膝20g 丹参10g 土鳖虫10g 延胡索10g 枳壳15g 甘草10g

〔加减〕若痛甚,加乳香、没药各10g,挟湿者,加黄柏10g,苍术10g。

3.湿热阻络。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20g 黄柏20g 薏米20g 牛膝20g 泽泻15g 苦参10g 丹参15g 桃仁15g 红花15g 地龙10g 甲珠10g 甘草10g

〔加减〕若饮食减少,加茯苓15g,白术10g;疼痛甚者,加龙骨、牡蛎各15g,延胡索10g。

4.热毒浸络。

〔治法〕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金银花30g 玄参25g 当归10g 蒲公英20g 地丁20g 生地15g 牛膝20g 丹皮15g 赤芍10g 地龙15g 水蛭5g 甘草10g

〔加减〕疼痛较甚,加米壳50g;发热、烦躁、心悸,加服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

5.气血两虚。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

党参20g 白术15g 茯苓15g 当归10g 川芎10g 熟地10g 白芍10g 黄芪20g 肉桂10g 甘草10g 丹参20g 红花10g

〔加减〕若疮面疼痛,加乳香10g,没药10g;疮面脓汁较多,加苍术10g,黄柏10g;心悸气短,加黄芪40g。

6.肾虚证。

(1)肾阳虚。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附桂八味丸加减。

附子10g 肉桂10g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药10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5g 甘草10g

(2)肾阴虚。

〔治法〕滋阴补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药10g 丹皮10g 茯苓10g 泽泻15g 甘草10g

(二)内服中成药

1.通塞脉片 10片/次,3次/日,口服。

2.活血丸 1丸/次,3次/日,口服。

3.毛冬青片 5片/次,3次/日,口服。

(三)外治疗法

1.外敷法:(1)脱疽寒湿凝络、血瘀脉络型患处可敷冲和膏或回阳玉龙膏,日1次。(2)患处明显红肿者,可选用水调散(黄柏、煅石膏)温开水调外敷,干则更换,亦可选用金黄如意散外敷,日1次。(3)脱疽湿热阻络、热毒浸络型疮面腐肉不脱者,将九一丹撒于疮面,外敷一效膏或红油膏,日1次;如疮面伴有绿脓杆菌者,将七三丹撒于疮面,外敷红油膏;若疮面胬肉不消者,将平胬丹撒于疮面,外敷一效膏,日1次;若疮面腐肉已脱,脓汁将尽,肉芽生长缓慢者,将生肌散撒于疮面,外敷一效膏或白玉膏,日1次。

2.熏洗法:适于寒湿凝络、血瘀脉络型:(1)将熏洗冲剂,药物温水浸泡,患肢熏洗,日2次,30分/次。(2)将脉痹舒Ⅰ号(适于寒湿凝络型)或脉痹舒Ⅱ号(适于血瘀脉络型),放入中药负压熏洗仪中,温度调至30~50℃,将患肢放入其中,熏洗,日2次,30分/次。(3)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咸灵仙15g水煎待温熏洗,日1次。30分/次,3次/剂。

3.穴位贴敷法:将附子、于姜、吴茱萸等分研粉,蜜调,敷于患肢涌泉穴,1次/日,适于寒湿凝滞型。对附子过敏而发生皮疹时停用。

4.按摩法: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20分钟/次,2次/日,此法适于脱疽各证型。

(四)注射疗法

1.脉络宁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脉络宁注射液20~40ml,日1次静点,2周为一疗程。

2.川芎嗪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川芎嗪注射液120~160mg,日1次静点,2周为一疗程。

3.丹参注射液:肌肉注射2~4ml,每日2次;或取丹参2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五)针灸及穴位注射方法:应用此方法需技术熟练,取穴准确,严禁在缺血区内针刺,否则可引起局部溃疡,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1.体针: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下肢取足三里、血海、解溪、三阴交、阳陵泉、复溜为主穴,昆仑、太溪、委中为配穴。手法: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1次/日。

2.耳针:取交感、皮质下、趾、跟等穴,手法:强刺激,捻转持续0.5~1分钟。

3.穴位注射:常用维生素B1100mg,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可继续第2疗程;当归注射液0.2~0.5ml,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1周后,可继续第2疗程。

(六)单方验方

1.不论未溃已溃,用赤小豆60g,红枣5枚,红糖适量煎水代茶,每日1次。

2.紫丹参90g,白酒500g,浸7天后备用,每次饮服20~60mg,每日2次,如有感染及静脉炎时不宜用。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疗法

1.终生忌烟,防寒防潮。在患肢严重缺血时,局部不要过热,否则组织代谢旺盛而供血不足,加重局部缺血,加速坏疽。

2.避免外伤。任何局部外伤,都可能成为感染及坏疽的开始,使病情恶化。

3.患Ⅰ期或Ⅱ期病人可适当锻炼,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伯格氏运动具体方法:病人仰卧患肢抬高45度,维持1~2分钟后,坐起双下肢垂于床边2~5分钟,并活动足和趾10余次,然后再仰卧床上2分钟。如此反复进行,每日多次。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血管扩张剂):(1)妥拉苏林,25~50mg/次3次/日。(2)烟酸,50mg/次,3次/日。(3)罂粟碱,30mg/次,3次/日。

2.注射药物:(1)低分子右旋糖酐:每次500ml静点,l~2次/日,10~14天为一疗程。间歇期7天。能够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小板凝集。(2)精制蝮抗栓酶:每次1μ加入生理盐水250ml内缓慢静滴,1次/日,21天为一疗程。具有去纤、抗栓、降脂,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应用本品常规作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3)前列腺素E1:每次100~200μ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缓慢静滴,1次/日,15~20天为一疗程,停药7天后继续静点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4)克栓酶:克栓酶5μ加入生理盐水100ml,首次克栓酶倍量,隔日1次静点,1周为1疗程,间歇期3~5天。应用克栓酶监测血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治疗期间合并出血倾向的疾病或一旦出现出血或可疑出血时,应中止给药。

(三)对症治疗

1.止痛:应用止痛剂不宜长期使用。(1)强痛定片30~90mg口服。(2)强痛定注射液100mg肌注。(3)杜冷丁注射液50~100mg,肌注。

2.防治感染:在溃疡和Ⅲ期1级干性坏疽没有明显感染时,可不用抗生素。如有明显感染表现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肌注或静点。

3.支持疗法:久病体弱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采取支持疗法,静点维生素、脂肪乳、白蛋白等,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输新鲜血液。

4.若出现溃疡、坏疽,局部应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并适时合理地进行外科清创处理。

(四)高压氧疗法

每日治疗1次,每次3~4小时,10次为一疗程,间歇1周可进行第二疗程,通过提高血氧含量,改善组织缺氧,有利于疮面缩小,缓解疼痛。

(五)手术疗法

1.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本手术更适于动脉病变较局限,侧支循环基本建立,血流仪检测出搏动血流和临床表现趋于改善的Ⅰ期或Ⅱ期病人。一般切除患侧腰交感神经节2~4节。其可降低血管张力,扩张血管,改善皮肤供血。

2.血管重建术:本手术适于动脉高位节段性的闭塞而远端血管通畅的病人。术前必须作动脉造影,明确阻塞部位。可采取动脉直接手术,动脉间接手术,分期动-静脉转流术等,其可改善肢体血流循环,减轻或消除症状。

3.大网膜移植术:本手术适于小腿动脉完全闭塞的Ⅱ期或Ⅲ期病人。采用大网膜移位术,或游离大网膜移植术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缓解或消除疼痛,促进疮面愈合。

4.足溃疡坏死组织清创术:湿性坏疽或者表皮干性坏疽而皮下继发感染,应剪开坏死表皮,充分引流,用双氧水、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并采取“蚕食”方法,分次切除坏死组织直至显露新鲜肉芽,可用抗生素湿敷或中药外敷。若是趾呈干性坏死,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可在“高位”切除足趾,切口部位应皮温皮色良好无肿胀,缝合切口。

5.小腿截肢术:适于坏疽范围没超过踝关节以上,且感染后炎症浸润没有超越小腿下1/3,截肢面皮瓣和肌肉弹性良好者,截肢平面选择适宜安放假肢。术后加强膝关节伸屈功能。

〔调护与预防〕

1.终生戒烟是防止病情恶化及复发的有效措施。

2.防寒保暖避免诱发疾病。尤其冬季,穿戴鞋袜、手套适宜,忌长时间户外停留。

3.手、足防止局部摩擦,挤压,碰破,避免外伤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4.患部宜用温开水清洗,不宜过热,以防加重末梢缺血,引发溃疡及坏疽。

5.患有足癣应积极治疗,防止其感染引起坏疽。

6.对于疼痛不能睡眠的病人,应予止痛安眠,减少体力消耗。

7.Ⅲ期病人忌辛辣、醇酒炙煿之品,忌腥发物。

8.鼓励病人要充满战胜疾病的信心。

9.坚持用药,定期复查,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的重要措施。

〔现代研究〕

有研究报告:桃红四物汤加减能够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并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炎和抑制细胞增生作用。地龙、川芎、丹参、红花、乳香、没药、水蛭等具有强抗凝作用;红花、当归、赤芍、丹参等还具有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抗血栓形成的功能;红花、川芎等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活血化瘀功能的中药,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流通血流等来改善血液循环及微循环障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