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689页(2344字)
肛裂是肛管皮肤裂开并形成慢性溃疡。多发生于肛管前后正中部,以青壮年居多。一般暂时性肛管表皮损伤不算肛裂。中医称为裂肛痔。
〔病因病理〕
1.肛管后壁与直肠成角,后部承受压力最大,易受损伤。
2.肛提肌大部附着于肛管两侧,在肛管前后部留有空隙,缺乏支持。
3.肛门乳头炎、肛窦炎、肛腺炎多发生在后中线,炎性充血、纤维组织增生致皮肤失去弹性,易于损伤。
4.粪便干硬,用力过猛,加上肛管后部中线血运较差,伤后易于发生感染,形成慢性溃疡面,久不愈合。
中医认为多因燥热内结,耗伤津液,排便努挣,致使肛管皮肤损伤,染毒后久不愈合。
〔诊断要点〕
1.周期性的肛门疼痛。为排便时和排便后剧痛,再次排便时疼痛又可发生。
2.便秘。由于惧怕排便时疼痛而不愿排便,以致粪便更为干硬,造成便秘。
3.出血。排便时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有血迹,有时可有少量鲜血滴出。
4.肛管皮肤后正中线见棱形溃疡。
〔鉴别诊断〕
1.外痔:肛门齿线下方见有痔核,便后不出血,肛管后正中无棱形溃疡。
2.肛门皲裂:为肛管皮肤周围多处较浅裂口,无周期性肛门剧痛。
〔辨证分型要点〕
津亏肠燥。
肛门部周期性疼痛,严重时咳嗽、喷嚏都可引起疼痛,并向骨盆及下肢放散。大便时出血,量不多,色鲜红,有时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也可有少量鲜血滴出。多数有习惯性便秘。舌质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津亏肠燥
〔治则〕清热润肠,通便止血。
〔方药〕润肠汤加减。
火麻仁15g 杏仁15g 当归15g 生地15g 生地榆15g 槐花15g 公英30g 元胡15g 炙甘草15g 水煎服,每日2次。
(二)中成药
口服药(1)麻仁丸,1丸/次,2次/日。(2)云南白药胶囊,2粒/次,3次/日。
(三)外治法
1.熏洗法:硝矾洗剂,便后或每晚睡前先熏后洗,每次20分钟左右。
2.外敷药:一效膏或生肌玉红膏,每日1次。
(四)单方验方
1.黄柏50g,硼砂40g,煎汤外洗,每日2~3次。
2.云南白药油纱条,在便后或每晚睡前填塞患处。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治疗
温水坐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使局部清洁。
(二)药物治疗
1.双醋酚汀10mg或液体石蜡20ml,每日1次,内服。
2.封闭疗法:0.5%利多卡因注射液10~20ml在肛裂溃疡基底部和两侧括约肌进行局部注射,隔日1次。
3.局部用药:用2%硝酸银灼烧溃疡面,然后用等渗盐水洗去多余的硝酸银,每日1次。
(三)手术疗法
1.肛管扩张术:骶管或局麻后,用双手食指和中指扩张肛管,每次3~4分钟,每日1次。
2.切开疗法:骶管或局麻后,在肛管正中切断栉膜带及部分内括约肌环形纤维,下端向下延长,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组织纤维。
〔调护与预防〕
1.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应及时服缓泻剂。
2.注意肛门部洁净,避免发生感染,排便时勿过度用力,以免造成肛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