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北京出版社《临床护理全书妇科·产科分册》第143页(2612字)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产妇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4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两小时,产后两小时至24小时等三个时期。多发生在两小时之内,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科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①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子宫弛缓性出血)
A.概念;因种种因素致产后子宫肌纤维收缩及缩复不良,使正常止血作用不能实施而引起出血,称为产后宫缩乏力性出血。它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一种,约占产后出血的70~75%。
B.治疗方针
止血:第一种可采用按摩子宫止血法。包括经腹按摩子宫底止血和腹部——阴道双手压迫按摩子宫止血两种。第二种可采用子宫内填塞纱条法。第三种可采用药物止血法。第四种在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动脉结扎。
抗休克,预防感染。
②胎盘滞留
A.概念:胎儿娩出后30分钟,胎盘尚未娩出者,称为胎盘滞留或胎盘不下,是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
B.病因
胎盘剥离不全。
胎盘剥离后滞留。
胎盘嵌顿。
胎盘粘连。
胎盘植入。
胎盘残留。
C.治疗方针
对胎盘滞留者,可用手法协助胎盘娩出。
对胎盘嵌顿者,可用乙醚麻醉后取出胎盘。
对胎盘粘连和残留者,可用手剥取胎盘或刮宫。
对胎盘植入者,可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③软产道裂伤
A.子宫颈裂伤:子宫颈裂伤深度超过1厘米者称为宫颈裂伤,应立即缝合。裂伤延及子宫下段者,按子宫破裂处理。术后应抗感染,失血多者注意抗休克。
B.会阴、阴道裂伤:为常见并发症,常见于初产妇。它可分三度:
第Ⅰ度:仅会阴部皮肤粘膜撕裂,未达肌层。
第Ⅱ度:裂伤已达会阴体肌层,累及阴道后壁粘膜,但未伤及肛门外括约肌。
第Ⅲ度:肛门外括约肌已断裂,阴道直肠间隔及直肠前壁可同时断裂。
C.治疗方针:缝合并控制感染。
④凝血功能障碍
A.病因
患者原有全身性出血倾向性疾病。因凝血功能障碍而致产后出血者虽不多见,但后果严重。
与本次妊娠有关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各种严重并发症所释放的凝血物质进入血中,导致患者在妊娠期处于各种凝血因子增加的高凝状态,成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消耗凝血因子,从而产生产后大出血。
B.临床分期及其表现
凝血系统被激活,微循环中血栓形成,各器官均可受累,出现栓塞症状。此时,血液呈高凝状态,称为高凝血期。
因凝血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继而转入低凝状态,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减少,临床表现为子宫大量出血,称为消耗性低凝血期。
继而纤溶系统被激活,加重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广泛出血,称为继发性纤溶期。
C.临床表现:根据上述病理生理过程,临床症状主要如下:
出血及血不凝。子宫出血为主要症状,量多少不等,但血不凝,持续不断,常伴皮内出血、针孔出血等,并有呕血、咯血、尿血、便血、手术创口出血等。
休克。与DIC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栓塞症状。以肝、肾、胃肠、肺、脑为常见,表现为昏迷,少尿或无尿,缺氧,酸中毒,抽搐等。下丘脑及垂体受累时,因缺血性坏死,可遗留垂体功能减退症(sheehan氏综合征)或尿崩症。
溶血性贫血可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并伴恶寒、高热等。外周血可见红细胞碎片及变形的各种红细胞。
D.诊断、检查
产后大出血、血液不凝固。
病史。
体征。
实验室检查。
E.治疗方针
消除病因。
治疗休克及纠正酸中毒。
给予抗凝药物。
给予纤溶抑制药物。
补充凝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