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杏仁 甘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204页(2257字)

【中医理论】

茯苓3两(15g)、杏仁50个(10g),甘草1两(6g),名“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杏仁苦泄降气,止咳平喘,甘草补脾益气,并能润肺,具有止咳平喘作用,三药合用共奏宣肺化饮,行气消痰,主治:胸中气塞,咳嗽吐痰或涎沫,或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用法:上3味,以水1升,煮取0.5升,温服1升,日3服。不差,更服。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1]表明茯苓杏仁甘草汤中的茯苓含有五碳糖和大量果胶,茯苓糖等多糖体,能增强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即增强细胞免疫反应,有抗肿瘤和镇静、利尿作用。杏仁能镇咳平喘。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2],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且能镇咳祛痰,镇痛、解痉、解毒。有人报道[3]甘草煎剂不流浸膏治疗多种疾病均有较好效果。

【临床应用】

1.心血管系统疾病

1.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4]根据《金匮》治疗胸痹的理论,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方,根据证候不同合人参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等治疗31例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83.8%,心电图好转率为52.1%。

1.2 治疗房中隔缺损

日本学者小仓重成报道[6]本方与赤丸治疗房中隔缺损,患者易于动悸,畏寒,下肢浮肿,有腹水,心下痞坚,投以赤丸与茯苓杏仁甘草汤,药后第1d,动悸减少,洋地黄及利尿药均停服,1~2周后腹水消失,4个月后四肢暖并可徒步5公里而停药。

1.3 治疗风湿性心脏病

谭氏报道[5]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茯苓杏仁甘草汤治疗1例风湿性心脏病,证见胸满咳嗽,吐粘沫痰,心悸气促,端坐呼吸,小便不利,下肢浮肿,服药5剂后,咳喘稍平。

2.呼吸系统疾病

2.1 治疗慢性气管炎

秦氏[7]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气管炎,证见胸中气塞,咳嗽短气,形寒怯冷,胸胁胀满,吐涎沫,胸透两肺透过度增强,肺纹理增粗,服药5剂,病情好转,15剂后精神振奋,饮食增加。

2.2 治疗咳喘证

刘氏[8]以本方加味治疗1例女性患者,原有慢性咳喘及高血压10余年。因受凉后加重,辨证为痰湿阻肺,气机不畅,兼有痰瘀阻滞心脉之证。处方:茯苓、丹参、蒲公英各12g,杏仁、百部、陈皮、全瓜蒌、五味子、前胡、郁金各12g,甘草6g。连服30余天,病情逐渐稳定,心肺体征恢复正常。

3.治疗水肿

左某,男,74岁。患者原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因双下肢浮肿3个月,于1994年11月8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双下肢浮肿,午后为甚,伴胸闷,气短,阵发性心慌,精神差,大小便尚可。西医检查后诊断为糖尿病性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经给予扩血管,利尿,降糖药物治疗,血压正常,血糖值正常,但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中医检查: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短、尺部脉弱。辨证考虑脾肾虚弱,水湿停滞,心脉受阻。治拟健脾利水,行气解瘀。处方:茯苓、益母草、丹参各30g,苓、薏苡仁、大腹皮各20g,杏仁、车前子、山药各12g,甘草、白术、桂枝、陈皮各10g。服5剂后,双下肢浮肿即消,胸闷、气短、心慌等证也明显好转,精神良好。后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余,病情稳定,情况良好。随访1年,水肿等证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 陈春霞.茯苓多糖体的药理药化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初探.中草药,1985;(4):40

2 王筠默.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2

3 陈冬元.甘草的合理应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32

4 金寿山.《金匮要略》选讲一胸痹讲稿.新医药学杂志,1975;(6):42

5 小仓重成.茯苓杏仁甘草汤与赤丸治疗房中隔缺损.北京中医杂志,1988;(4):37

6 谭日强.金匮要略浅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46

7 秦书礼.“胸痹心痛”治案五则.中医药学报,1986;(2):28

8 刘结炼.茯苓薏仁甘草加味临症举隅.四川中医,1998;16(3):5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