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白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294页(7717字)

【中医理论】

川乌味辛、苦、温,有大毒,归心、肝、脾经,功效祛风湿,散寒止痛,用于寒湿痹痛、心腹冷痛、头风痛、偏头痛、跌打损伤疼痛等。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二药配伍具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作用。用量:川乌3~g,白芍5~10g,大剂量15~30g,用法:川乌应制过用。入汤剂应先煎30~60min。

【药理研究】

1.对炎症因子及自由基的影响

1.1 抑制大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1]

取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即: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白芍组、乌-芍1:1组、乌-芍1∶2组、乌~芍2∶1组。分别每天以2ml/200g-1等容量灌胃1次,连续给药5d,于末次给药后30min,每鼠左右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分虽于注射后不同时间测量左后足跖周长,并根据大鼠注射前后足跖周长差值计算足跖肿胀率,见表6-34-1。

表6-34-1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大鼠角叉菜角足跖肿胀的影响(n=10,)

注:剂量为药物水煎液中川乌用量(表6-34-2~表6-34-4同);与生理盐水比较:*P<0.05,* *P<0.01;与川乌组比较:△P<0.05,△△P<0.01;与白芍组比较:▲P<0.05,▲▲P<0.01(下表同)

实验结果显示,白芍组和乌-芍1∶1,1∶2组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明显强于川乌组。而且,乌-芍1∶1,1∶2配伍组在致炎后6h,抗炎作用较白芍组、川乌组显着增强。另外配伍组的协同作用与配伍比例有一定的关系。

1.2 抑制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

取大鼠6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即: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白芍组、乌-芍1∶1组、乌-芍1∶2组。给药剂量同前,分别每天以2ml/200g等容量灌胃1次,连续给药7d。第3d给药后30min,于每鼠左足跖皮下注射2.5%甲醛0.1ml,检测处理方法同上。

表6-34-2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大鼠甲醛性足跖肿胀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剂量条件下,各单味给药组的肿胀抑制作用较弱,白芍仅在致炎48h后有显着抑制作用,前明显强于川乌组;川乌也仅在96h有明显作用。而各配伍组于致炎后各个时段均有明显和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明显强于各单味药物组,尤其是明显强于川乌组。揭示二药配伍前后对甲醛性足跖肿胀的抑制作用有明显差异。

以上大鼠足跖肿胀率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并以方差分析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1.3 抑制大鼠足跖炎症组织释放的PGE2[1]

取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即: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白芍组、乌-芍1∶1组、乌-芍1∶2组、乌-芍2∶1组。分别每天以2ml·(200g)-1等容量灌胃1次,连续给药5d。于末次给药后30min,每鼠左后足跖皮下注射1%角叉菜胶0.1ml,致炎4h后处死大鼠,在踝关节上0.5cm处剪下炎性肿胀足,称重,生理盐水5ml浸泡1h,取出足爪,离心浸泡液,吸取上清液0.1ml,加0.5mol/LDOH-甲醛溶液2ml,在50℃水浴下异构化20min,加甲醛溶液5ml,用UV-75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278nm处测定其吸收度(OD)值。以每克炎性组织相当的吸收度值表示PGE2的含量,见表6-34-3。

表6-34-3 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大鼠炎性组织中PGE2含量的影响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 *P<0.01,与川乌组比:△P<0.05,与白芍组比:▲P<0.05

结果显示:白芍有明显抑制作用,川乌未见明显作用。而配伍后均可提高各单味药的抑制作用,尤其是乌-芍1:2配伍组有显着意义。另外,乌-芍配伍的增效作用也与配伍比例有关。

1.4 抑制小鼠耳壳二甲苯致肿胀[1]

取小鼠5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分组同上。分别每天以0.2ml/20g等容量灌胃1次,连续4d。于末次给药1h后,于每鼠右侧耳壳均匀滴二甲苯0.05ml,左侧耳壳作对照,滴药后4h,剪下耳壳,用直径8mm打孔器取下耳片称重,左右耳片重量差为肿胀值。

结果表明:川乌组无明显作用,白芍组和乌-芍1∶1,1∶2组均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0.01)。但配伍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1.5 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1]

取雌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组同上。分别每天以0.3ml/20g等容量灌胃,连续4d,末次给药后1h,静注1%伊文思蓝0.1ml/10g,同时ip0.6%醋酸0.1ml/10g,30min后处死。用6ml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洗液放置1h后离心15min(3000r/min),于540nm比色,以吸收度OD值表示伊文思蓝含量。

结果表明,乌-芍配伍前后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配伍后也能明显增强各单味药的抑制作用(P<0.05,0.01)。

1.6 对大鼠血浆和肝组织LPO含量的影响[1]

采用莫简丙二醛TBA比色法。取雄性大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给药,连续5d,末次给药后1h,腹主动脉抽血制备血浆;处死大鼠,迅速取出肝组织,置4℃生理盐水洗去残血,滤纸吸干。取部分组织称重,制成10%肝匀浆生理盐水液,进行LPO检测,见表6-34-4。

表6-34-4 川乌配伍白芍对大鼠LPO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比:*P<0.05,* *P<0.01;与川乌组比:△P<0.05,△△P<0.01

结果表明,川乌组血浆和肝组织的LPO含量均明显升高,白芍LPO无明显变化。而乌-芍配伍后,却能明显抑制川乌所造成的LPO含量的增高,使之恢复至正常水平。

1.7 对大鼠红细胞SOD活性的影响[1]

检测方法参照文献。大鼠给药同上,末次给药后1h,腹主动脉取血,肝素生理盐水抗凝,3000r/min离心10min。用细胞分离液分离红细胞,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双蒸馏水定量溶血,以光学扩散法测定SOD活性,见表6-34-4。

结果表明,给药各组均能明显提高红细胞SOD活性,药物配伍前后无明显差异[1]

2.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2]

川乌水煎液:生川乌粉碎,过10目及40目筛,取10~40目的颗粒。每次称取300g,加5倍量水,浸泡50min,煮沸后煎1h,倾出上清液,4层纱布过滤。2煎加水两倍量,煮沸后煎0.5h取上清液过滤。合并2次滤液,以2000r/min离心10min,置65℃恒温水浴锅内,浓缩成200%的川乌水煎液。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要求,用滴定法检测川乌水煎液中的乌头碱含量<0.15%。白芍水煎液:称取白芍饮片300g,煎煮浓缩同上。乌芍1∶1及1∶2配伍水煎液:每次称取生川乌300g,白芍300g或600g,煎煮浓缩成相当于每毫升含2g川乌的200%水煎液(即1∶1为每毫升含川乌2g,白芍2g;1∶2为每毫升含川乌2g;1∶2为每毫升含川乌2g,白芍4g)。煎煮浓缩同上。

对原发性佐剂肿胜胀的治疗作用:取大鼠56只,随机分为7组,即: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白芍组、川乌组、乌芍1∶1组、乌芍1∶2小剂量组、乌芍1∶2大剂量组。每组大鼠分别等容量(2ml/200g)灌胃,30min后,每鼠左右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05ml,18h后测量左右足跖周长,根据大鼠注射佐剂前后足跖周长计算足跖肿胀率,并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6-34-5。

表6-34-5 川乌配伍白芍对大鼠原发性佐剂关节炎的影响()

注:与生理盐水组:*P<0.05,* *P<0.01(下同)

上表结果表明,除乌芍1∶2大剂量组外,各用药组对大鼠原发性佐剂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各单味药组和配伍组作用基本相似,无明显的增效反应。

对大鼠继发性佐剂肿胀的预防作用:取大鼠56只,每鼠于左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05ml致炎,1周后随机分为7组并给药。组别与给药剂量同前,连续给药7d。分别于致炎前及致炎后不同时间测量体重及致炎肢和对侧肢的足跖周长,进行t检验,并观察耳和尾部病变的发生率和严重度,结果见表6-34-6。

表6-34-6 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前对预防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影响(足跖肿胀率,)

表6-34-6,表6-34-7结果显示,白芍组和各配伍组均既能明显抑制注射局部9d后的再度肿胀,又可明显抑制对侧后肢因迟发性超敏反应引起的足肿胀,其中各配伍组作用最突出,明显强于各单味药组,尤其是强于川乌组,有显着和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表明乌芍配伍后对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预防作用明显优于各单味药。川乌组作用较弱,仅对对侧后肢的足肿胀有抑制作用,而对致炎肢足肿胀无明显作用。从尾部炎性结节等情况来看,各用药组的炎性反应均较生理盐水组为轻。

对大鼠继发性佐剂肿胀的治疗作用:取大鼠56只,致炎、分组、给药及测量方法同前。于致炎18d后开始给药,连续7d,分别于致炎前及致炎后不同天数进行测量,结果见表6-34-7。

表6-34-7 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后对预防佐剂关节炎足跖肿胀率()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与川乌组比:△P<0.05,△△P<0.01;与白芍组比:▲P<0.05,▲▲P<0.01;下同

表6-34-8 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前对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影响(致炎后不同时间足跖肿胀率,)

表6-34-9结果显示,各单味药对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较弱,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无显着差异;而各配伍组不仅能使注射佐剂致炎肢的肿胀程度得到迅速明显地降低,而且另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足肿胀,亦得以迅速消退,与生理盐水组和各单味药组比较均有显着和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表明在本实验给药剂量条件下,配伍以后的治疗作用显着增强,二药合用有协同相加效果。

表6-34-9 川乌与白芍配伍给药后对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足跖肿胀率的影响()

另外,与注射佐剂前比较,用药组大鼠的平均体重都有所增加,尤其是配伍组;而生理盐水组的大鼠平均体重则有所降低。从尾部的炎性结节反应来看,生理盐水组表现为强阳性体征(),而各配伍组表现为弱阳性(+),各单味药组介于二者之间。

3.对实验性疼痛的影响[3]

将动物随机分为9组:生理盐水组、消炎痛组、川乌组、白芍组、防己组、乌-芍以及乌-防1∶1配伍组、乌-芍以及乌-防1∶2配伍组,灌服给药。

实验均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并按下列公式计算痛阈值提高百分率:

3.1 热板致痛实验

选用体重18~22g、药前痛阈<30s的雌性小鼠120只,根据药前痛阈和体重随机分为9组,每组14只。分别于药后50、90、150、240、360min以及24h,测定痛阈值,见表6-34-10。

表6-34-10 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n=14)(Ⅰ)

表中数字为痛阈提高百分率

表6-34-10 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小鼠热板致痛的影响()(Ⅱ)

表中()内数字为痛阈提高百分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与川乌组比较:△P<0.05,△△P<0.01;与白芍组比较:▲P<0.05,▲▲P<0.01,下同

结果表明,各给药组均有显着的镇痛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与各单味药比较,各配伍组的镇痛作用均强于各单味药组,尤其是240min以后,各单味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组作用逐渐减弱,而各配伍组却继续处于较高的镇痛水平,配伍前后呈现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揭示二组药对配伍后在镇痛方面有协同相加之效。

3.2 家齿髓致痛实验

选家兔90只,20%乌拉坦1g/kg静脉麻醉,用高速牙钻在家兔下前门齿靠近齿龈线处打洞,并在其上方4mm处再打一洞,以镍铬合金作电极丝,分别由外向内插入两洞进入口腔,用血管钳在插入端打结,“结”径要大于洞径。尔后由外端拉紧电极丝,继用银汞合金填塞洞口,形成慢性电极,以备实验。手术后第1d进行镇痛实验。固定造模家兔,将牙洞外的两根电极丝分别联结在SEN-7103三导电刺激器的刺激电极和无关电极上。打开刺激器,从零电压开始给予刺激,逐渐增大电压,直至家兔出现明显的舔舌或咀嚼痛觉反应时,停止刺激,记录所示电压伏值(V)。连测3次,取均值作为药前痛阈。根据药前痛阈值、体重、雌雄随机分为9组,每组10只,于药后2、4、24h,检测痛阈值,每只家兔重复检测3次,取均值,结果见表6-34-11。

表6-34-11 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家兔齿髓致痛的影响(,n=10)

实验结果表明,给药各组和阳性对照组的镇痛作用均显着强于生理盐水组。与各单味药物组和阳性对照相比,各配伍组作用均有所增强,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增效作用越趋势显着,至24h则明显强于各单味组和阳性组,有极显着的统计学差异。

3.3 家兔钾离子(K+)皮下透入致痛实验

采用约2kg的家兔126只,用固定架固定。在清醒状态下,用WQ-9E痛阈测量仪对兔耳皮下透入K+致痛。通电后,以引起家兔“摇头”的电流mA数做为痛阈,重复检测3遍,取均值为药前痛阈值。根据药前痛阈、雌雄、体重,随机分为9组,每组14只。分别于药后2、4、24h检测痛阈。每只家兔重复检测3次,取均值,结果见表6-34-12。

表6-34-12 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家兔K+皮下致痛的影响(,n=14)

实验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以及各给药组均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其中各配伍组作用最强,阳性对照组、川乌组和防己组次之,白芍组作用又次之,与川乌组相比,多数配伍组作用虽然在2h略弱,但在4和24h均有所增强,并且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乌-芍配伍组与白芍组比较,有显着和极显着的增强作用;乌-防配伍组与防己组相比,各个时间均有增强趋势,尤其是4h时乌-防1:1组明显强于防己组,有显着性差异。另外,川乌组在2h时显着强于白芍组和防己组。

以上3种实验性疼痛模型的镇痛结果已充分表明:川乌与白芍以及川乌与防己配伍不仅作用强度增加,而且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说明二药并用较单味药更有利于治疗和消除痹痛。而且乌-芍和乌-防的镇痛增效作用是相似的[3]

【参考文献】:

1 秦林,彭欣,张少华.川乌配伍白芍对炎症因子及自由基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0;25(6):370

2 薛玲,张惠云,秦林.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对大鼠佐剂关节炎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0;25(3):175

3 张少华,彭欣,秦林.乌—芍及乌—防配伍前后对实验性疼痛的影响.中草药,1999;30(8):59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