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干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827页(3791字)

【中医理论】

甘草4两(炙),干姜2两(《金匮要略》药后注有“炮”字),又名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有载。功用:复阳气。干姜辛温能走能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偏治里寒,炮焦,有温经止血功效。配炙甘草,辛从甘化,能守中复阳。为“理中丸”之一半。回中焦阳气之轻剂,具有温肺益阳之功用。两药合用,一补脾胃之虚,一复中焦之阳,使中阳得运,统摄有权,则吐血可止。

《金匮要略》用本方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不渴等证。均为肺中虚冷所致。“上虚不能制下”,故遗尿,小便数。干姜温脾肺之寒,甘草补脾肺之虚,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脾肺虚寒之吐涎沫,腹痛,呕吐,阳虚失血,及老人小便频数,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均宜此方。《寒温条辨》谓:“此即四逆汤去附子也。辛甘合用,专复胸中之阳气,其夹食夹阴,面赤足冷,发热喘嗽,腹痛便滑,内外合邪,难于发散,或寒冷伤胃,不便参、术者,并宜服之,真胃虚夹寒之圣剂也。”《外台》卷六引《备急》也称干姜甘草汤,《峰普济方》卷五称之“复阴汤”,《传信适用方》卷上也以此比例为方,指定川干姜入药,温中散寒,甘草益气和中,二药辛甘化阳,脾胃自健,治疗胃冷生痰,致头目眩晕,吐逆,故名“止逆汤”。

《仁斋直指》甘草干姜汤,以二药各等分,煎服。治疗男女诸虚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本方炙甘草益气补虚,川干姜温中散寒力强,俾气血温通,则不止血而血自止,其方神妙异常,故《朱氏集验方》卷七名“二神汤。”

《魏氏家藏方》卷七的“二宜散”用甘草、干姜变更比例治疗赤白痢。方中甘草清热解毒,兼能缓急止痛;干姜温中散寒,兼能调血止痢。二药相伍,重在理脾胃,散湿毒。若痢下赤多,为湿热,当用甘草六分为君,佐干姜四分,以清热解毒为主。若痢下白多,为寒湿,当用干姜六分为君,佐甘草四分,以温散寒湿。量病调方,可谓匠心独用。

【药理研究】

甘草对消化系统有解痉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异甘草苷、FM100等,对正常犬及溃疡病大能降低其胃酸。对动物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能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组胺所致痉挛。此外,尚有解毒、镇咳、祛痰、保肝、镇痛、抗惊、解热、抗炎等作用。

干姜浸剂对小鼠自发运动具有抑制倾向,在醋酸法致痛试验可见明显镇痛作用,并可延长环己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对应激性溃疡有抑制倾向,其作用可能与其对胃液分泌及胃酸的抑制作用有关。尚可促进心脏自主运动和扩张局部血管。

二者合用,可对抗副交感神经兴奋,并能缓解平滑肌痉挛[1]

【临床应用】

1.治疗肺炎、肺痿

氏曾治1例重症肺炎患儿,口唇紫绀,四肢厥冷,呼吸急促,呕吐泄泻,抽搐频频,舌淡苔白滑,诊为中阳大衰,阴寒内盛。急予本方炙甘草20g,干姜10g,煎汤频服,1剂症减,2剂诸证全除[2]。有报道周衡[3]以甘草干姜汤治愈肺痿。

2.治疗眩晕

何氏以本方治疗阳寒内盛,水不化气,影响人体气机升降之眩晕病患者,疗效显着[4]。周氏[5]、杜氏[6]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内耳性眩晕,取得较好疗效。药物组成:炙甘草30g,干姜10g,姜半夏6g,生大黄3g,泽泻30g。肾阳虚者加制附子,痰湿盛者加胆南星。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如:徐某,男40岁,干部,因眩晕就诊。症见:眩晕,不欲睁眼,伴耳鸣、恶心,时有呕吐。病人自述有眩晕病史2年余,曾发作3次。来诊前曾诊断为“内耳性眩晕”并住院治疗10d,效果不理想。查体:体温、脉搏正常,精神差,面色白,舌质淡白腻,脉沉迟无力,心肺听诊无病理性杂音。经X线片排除颈椎病。诊断为眩晕,痰浊中阻型(内耳性眩晕),治以燥湿祛痰,温中壮肾。方药:炙甘草30g,干姜10g,姜半夏6g,生大黄3g,泽泻30g,制附子4g,胆南星12g。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温服200ml。二诊:患者自诉服完第1剂药后呕吐止,眩晕减轻,已能睁眼,但仍有恶心,服药2剂后眩晕消失,能进食下床活动,服完3剂药后,耳鸣等诸症全部消失,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续服上方3剂以巩固疗效。

周氏等[7]用甘草干姜汤合小柴胡汤等治疗眩晕效好。

3.治疗小儿遗尿

秦氏[8]运用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小儿遗尿,取得较好疗效。如:患者曹某,男,6岁,初诊时恙历半年余,每天夜间遗尿,白天小便频数。平素自汗,经常感冒,面色淡白,语言低怯,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脉迟,经当地医院治疗,先后服缩泉丸数十贴,遗尿依然,故前来诊治。查血:血红蛋白7g,白细胞4200/mm3,中性64%,淋巴36%,尿常规检查无异常。甘草干姜汤加味:炙甘草15g,干姜8g(炮),炙黄芪10g,党参10g。水煎2次,煎成200~300ml,分次温服。药服3贴,症情减去过半,夜间遗尿偶见,面色转红,语言有力。效不更方又进4贴,遗尿已除。随访半年未复发。

4.治疗消化性溃疡及胃脘痛

汪氏等报道以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31例。绝大部分在较短时间内获效,29例中腹痛消失最快的4d,最慢的28d,另两例时有复发。但用之仍有效,总有效率90.5%[9]

刘武]10]用甘草干姜汤加味治疗胃脘痛,方药:干姜6g,甘草9g,陈皮6g,生姜三片,蔗糖10g,煎服1剂,服药后半小时汗出痛减,呕吐腹泻消失。继以干姜6g,甘草6g,白芍9g调理,2剂痊愈。

5.治疗寒证

朱氏以本方治疗34例寒证。其中有胃寒、吐酸、腹胀、腹泻、胸痛、眩晕、咳喘、痛经等,病虽异,舌淡,苔白不渴多同,皆因寒所致。故用本方获效[9]

6.治疗其他疾病:

本方还可用于冷哮[11]、唾液减少症[12]、老年性劳淋[13]、胃脘痛、痰饮咳喘、泄泻、痹证、痛经[14]等,也可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尚炽昌,冀春茹,苗明三.仲景方药研究应用精鉴.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02

2 马建平.甘草干姜汤治重症肺炎.四川中医,1986;(5):55

3 周衡.甘草干姜汤证肺痿辨.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3):9

4 何崇湘.甘草干姜汤治疗眩晕病.新中医,1983;(10):20

5 周齐那.甘草干姜汤加减治疗内耳性眩晕48例临床应用.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3(3):41

6 杜约孔.甘草干姜汤加减治疗内耳性眩晕.河南中医,1999;19(1):16

7 周国庆,潘芳杰.经方论治眩晕初探.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6;13(3):56

8 秦亮.甘草干姜汤加味治小儿遗尿.山西中医,1990;6(5):26

9 谢世平.金匮方应用及研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5

10 刘武.甘草干姜汤治疗胃脘痛.云南中医杂志,1987;(3):36

11 李惠德.甘草干姜汤治疗冷哮一得.北京中医,1991;(4):43

12 董子强.甘草干姜汤加味治唾液减少症.新中医,1990;22(12):18

13 谢雄姿.甘草干姜汤治验.江西中医药,1995;26(2):63

14 吴干银.甘草干姜汤的临床应用.江苏中医药,1985;(5):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