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偏头痛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神经科药物手册》第267页(927字)
偏头痛是血管性头痛中最常见者,常为一侧性。表现为阵发性头痛及全身症状,头痛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自行停止,也可用药终止。以中年妇女为多,发病率为5%~15%,部分患者有遗传倾向。有关它的发病机制,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认为是多巴胺系统参与作用,90年代以来认为5-羟色胺参与的作用更重要。近年来对偏头痛发生的病理过程,学者们提出了“无菌性神经炎症和颅血管舒张学说”。偏头痛发病部位在脑膜血管上,急性发作前期释放大量5-羟色胺,作用于脑膜血管,使血管收缩,大脑血流锐减,脑组织缺血;急性发作时血管过度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浆液外渗,形成无菌性炎症,刺激冲动从三叉神经上传,出现恶心、呕吐、头痛、怕声、畏光等一系列神经症状。偏头痛发作时多巴胺系统处于超敏状态。前列腺素、神经激肽、乙酰胆碱、组胺等代谢障碍以及内分泌功能紊乱也与偏头痛发病有关。
5-羟色胺与偏头痛发病关系最为密切,脑内5-羟色胺受体有5-HT1A、5-HT1C、5-HT1D、5-HT2D等。5-HT1A受体的抑制剂有美西麦角、苯噻啶、舒马普坦等。舒马普坦对5-HT1D受体有强烈作用;美西麦角、苯噻啶对5-HT2 受体作用比5-HT1A受体的作用更强。发作期应用5-HT1 受体激动剂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治疗;长期性预防发作可用5-HT2 受体拮抗剂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药物治疗原则:
(1)偏头痛急性发作可用5-羟色胺受体的抑制剂麦角胺咖啡因、舒马普坦、双氢麦角胺等。长期性预防发作可用美西麦角、苯噻啶等。丛集性头痛急性发作可用纯氧吸入,5 L/min,吸入5min;也可用2%利多卡因或10%可卡因滴鼻,用麦角胺类也有效。
(2)偏头痛预防和治疗首先要掌握个体化给药原则。在药物预防偏头痛中,应选择在每月发作2~3次以上的患者中服药,所用药物应调整剂量,如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连续服用2个月左右。肯定无效者再换用另一药物,有效药物可用药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