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枇杷黄毛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342页(1439字)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0毫米,体灰白色,有银光。前翅银灰色,内外线黑色,外缘毛灰色,密而短,有7个横列黑色锯齿形斑。中室中央有一小丛突起褐色鳞毛。卵扁圆形,初产黄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卵壳面有纵向刻纹。幼虫老熟时体长22-23毫米,头、体背黄色,腹面草绿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背面每节生有3对毛瘤,其中第3节背面有一对毛瘤较大,有光泽。蛹近椭圆形,体长8-11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红褐色,背面隆起,腹面平坦,第7腹节两侧呈瘤状突起(图7-3)。

图7-3 枇杷黄毛虫

1.成虫 2.卵 3.蛹 4.幼虫

【发生规律】:

黄毛虫以蛹在树枝或老叶背面越冬。翌年4月开始陆续羽化。在浙江黄岩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发生在5-6月,枇杷春梢抽生后至采收前;第二代发生在夏梢抽生后的7-8月;第三代发生在9-10月,枇杷秋梢抽生后花苞吐露前。这三个时期分别在枇杷春、夏、秋梢抽生后,嫩叶较多,食料充足,因此,受害严重。在福建福州一年发生5代,第一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第三代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四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五代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

雌虫卵散产于枇杷嫩叶背,每雌一生可产卵19-90粒,一般30粒。成虫寿命2-10天。卵期3-7天。初孵幼虫群集新梢嫩叶正面取食,2龄后分散,3龄以后食量大增,当嫩叶食尽后便转害老叶、嫩茎,表皮和花果。幼虫期为15-31天,老熟后在叶背主脉附近或枝干地面的荫蔽处结茧化蛹。越冬代多在树干基部结茧化蛹。蛹期12-30天,越冬蛹期193-199天。

据福建观察,黄毛虫有广大腿小蜂、驼姬蜂和金小蜂三种。浙江有悬茧姬蜂、茧蜂和寄生菌等天敌。

【防治方法】:

(1)冬季用禾秆或布擦净树干或主枝,消灭在枝干上的越冬蛹。这是防治枇杷黄毛虫有效的方法。

(2)在初龄幼虫群集新叶时,进行人工捕杀和利用成虫喜欢停在树干上的特性,在羽化期捕杀。

(3)点灯诱杀。在各代成虫发生期,于果园内架设灯光诱杀成虫。

(4)枇杷每次抽发新梢后,于幼虫初孵阶段喷药保梢。用90%敌百虫晶体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5000-6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或50%倍硫磷乳油800倍液;2.5%藤精500倍液,或用25%、40%敌百虫粉剂直接喷撒。

(5)保护和利用天敌,增加自然寄生率,以控制为害。

枇杷黄毛虫(Selepa celtis Moore)又称枇杷瘤蛾。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区),是枇杷的一种主要害虫。寄主植物除枇杷外,还为害梨、李、杧果等。以幼虫食害枇杷嫩芽嫩叶,也食害老叶、嫩茎,表皮和花果。为害严重时,整株叶片食尽,残剩叶脉,使树势衰弱影响结果。幼树受害时,损失更为严重。

上一篇:9.桑天牛 下一篇:8.蓑蛾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