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图2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82页(2143字)

图29 秦艽

本品为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t Burk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原植物系多年生草本,多为野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特产药材之一。习惯认为粗茎秦艽的根质量佳。麻花艽与小秦艽根的质量较差。但均可入药。

发现有用同科植物滇黄芩、毛茛科植物高乌头、扁及唇形科植物甘西尾等根,误充秦艽使用,应注意鉴别。

【性状鉴别】

1.秦艽 根呈类圆柱形,上端较粗,下端较细。长10~25cm,直径1~3cm。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生,残存的茎基上有时可见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黄色,木部土黄色。臭特殊,味苦微涩。

2.麻花艽 根呈类圆柱形,为多数小根相互缠绕交错而成,形如麻花或发辫状。长15~30cm。表面棕褐色,粗糙,具多数旋转扭曲的纹理。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成枯朽状。独根者常具网状裂隙。体干枯,疏松,多空隙。微臭,味苦微涩。

3.粗茎秦艽 根多为独根,稍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根头部有淡黄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外皮松泡,有稍纵向扭曲的皱纹。臭味同上。

4.小秦艽 根呈细长圆柱形,长8~20cm,直径0.2~1cm。根头部一个或数个合生。残存茎基上有纤维状叶鞘。中部以下常有分枝。表面黄棕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质轻松,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臭味同上。

本品均以质实、色棕黄、色味浓厚、主根粗壮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三)炮炙

1.炒制 取秦艽片,用微火炒至微焦为度。

2.酒制 ①取秦艽,加黄酒拌匀,焖润至酒尽时,取出晾干。每500g秦艽,用黄酒60g。②取秦艽片与黄酒拌匀,焖润至透,用文火炒,晒干。每100kg秦艽,用酒5~10kg。

【性味归经功效】

微寒、苦、辛。归胃、肝、胆经。散风除湿,舒筋通络,清热除蒸。

【应用】

1.散风胜湿,通络止痛 常与防风等药配伍,治疗风寒湿痹肢体疼痛;本品性寒清热,以热痹更为适宜,若关节发热肿痛,常与忍冬藤、防己、黄柏等配伍;若肢节疼痛发凉,尤遇寒即发,可与天麻、羌活、当归、川芎等配伍,如秦艽天麻汤。

2.骨蒸潮热 本品偏于清热邪郁伏,除骨蒸,常与地骨皮、知母、鳖甲等配伍,若加青蒿凉血,透伏热外出,有清热凉血、除蒸透邪的功用。可治热病余邪不尽,邪伏阴分、血分的骨蒸潮热。

3.湿热黄疸 本品能清利湿热退黄,亦可单用,或与茵陈、栀子、苓等配伍。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6~12g。酒浸或入丸、散;亦可研末外用。久病虚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备注】

《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本品含有3种生物碱,即秦艽生物碱甲、乙、丙,以秦艽生物碱甲最多。另含挥发油及糖类。用于关节炎,可使症状减轻,消肿加快,这是经过神经体液系统间接影响脑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加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所致。此外还有镇静、镇痛、解热、升高血糖、抗菌、利尿等作用。秦艽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乙醇浸液对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中药学认为其素有“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三痹必用秦艽”之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