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图347)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757页(1579字)

图347 羚

本品为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雄兽的角。原动物系陆栖兽类,喜栖于半沙漠地区,均系野生。

本品产于前苏联,国内新疆地区亦产。

【性状鉴别】

羚羊角两枝对生,形状相似,但大小粗细不等,左右角尖向后稍弯且向外微展出。底部粗圆有曲折横节环绕,大枝的多至20节,小枝在10节左右,光滑自然。尖部光圆如弯锥形。全体光润如玉不发柴。嫩枝靠尖部内含血丝,上下无裂纹,质老的则多现裂纹。在角的下半段内有骨塞,名羚羊塞,呈圆锥形,塞表面有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上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塞除去,下截呈筒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从角的外部迎光看可透视。此为羚羊角的重要特征。质坚硬,气无,味淡。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骨塞”。

(二)切制

取羚羊角,除去“骨塞”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或取羚羊角,用清水洗净,大小分开,置适宜容器内浸泡2~3天(每天换水1次),滤干,除去骨塞,用洁净白布包紧,置蒸笼内隔水加热蒸至上大气取出,趁热镑极薄片,(或锉为细粉),摊匀压平,晾干。

(三)炮炙,制汁

临用时用陶器磨盘(特制),加水30~50ml,用力环磨至成乳汁,1小时约得0.75g,煎药后兑服。

【性味归经功效】

寒、咸。归肝、心经。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

1.肝风内动,癫痫抽搐等证 本品咸寒,善泄肝火,息风定惊,治疗热极动风高热神昏、痉挛抽搐,常与钩藤、菊花、白芍、桑叶等配伍;治疗癫痫、惊悸,常与钩藤、朱砂、郁金等配伍。

2.肝火上亢及肝阳浮越头晕、目赤等证 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功效,治疗上述之证,常与石决明、夏枯草、胆草等配伍。

3.壮热发斑、神昏谵语等证 本品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常与石膏、寒水石等配伍,治疗上述之证。

本品治疗肺炎、麻疹、流感发烧均有效。

【用法及注意事项】

内服,1~3g。需另煎汁冲服。亦可磨汁或锉末服,每次0.3~0.5g。

无火热者忌服。

【备注】

《本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注下……安心气。”

本品含磷酸钙、角蛋白及不溶性无机盐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有镇痛作用;能增强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能抗惊厥,有解热作用;小剂量可使心脏收缩加强,中等剂量可使心传导阻滞,大剂量会引起心率减慢。

上一篇:代赭石(图348) 下一篇:天麻(图34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