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蒺藜(图351)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765页(1695字)

图351 蒺藜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原植物系一年生草本。均为野生。喜生于原野、河滩、路旁。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

【性状鉴别】 果实由5个小分果聚合而成,呈放射状五棱形。新鲜时青绿色,干后黄白色或淡黄绿色。长3~6cm,背面隆起,中间有无数小短刺,中部两侧有一对长刺,基部有一对短刺,呈八字形分开,或已残缺不全,只留下尖刺的断痕;两侧面有网纹。质坚,触之刺手。切开后内有种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气无,味苦辛。

以颗粒均匀、坚实饱满,色黄白带绿者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硬刺及杂质。

(二)炮炙

1.炒制 取蒺藜置锅内,用微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2.盐炙

(1)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拌匀或喷洒均匀,稍焖,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每100kg蒺藜,用食盐2kg。

(2)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去净泥沙,晒干,研末,簸净皮屑,置热锅内不断翻动,取盐水喷洒均匀,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每100kg蒺藜,用盐3kg加凉水12kg化开,澄清,取上清液。

3.麸制 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至冒烟时,加入已去刺的蒺藜炒至金黄色,筛去麦麸即可。

【性味归经功效】

平、苦、辛。归肝经。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头痛等证 本品辛散苦降,有平肝息风、解郁镇痉的功效,治疗上述之证,常与钩藤、白僵蚕、珍珠母、菊花等配伍。

2.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流泪、或皮肤瘙痒等证 本品能疏散肝经风热,明目退翳、止皮肤瘙痒,常与草决明、菊花、蔓荆子、木贼等配伍;治疗皮肤瘙痒,常与蝉蜕配伍。

3.胸胁及乳闭胀痛 本品有疏肝解郁作用。治疗胸胁胀痛,常与柴胡、青皮、香附等配伍;治疗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常与王不留行、穿山甲等配伍;亦可单味研细末服。

另外,治疗白癜风可单味研末冲服。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6~15g。

【备注】

《本草求真》:“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通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

本品含山柰酚,山柰酚-3-葡萄糖苷,山柰酚-3一芸香糖苷、刺蒺藜苷等,干果含脂肪油及小量挥发油,鞣质、树脂、甾醇、钾盐等。种子含有生物碱。本品对机体某些衰老,退化性变化有一定抑制作用;有阻止动脉,心肌及肝脏的脂质沉着作用;有降压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蒺藜有刺蒺藜(白蒺藜)与潼蒺藜(沙苑子)之分。刺蒺藜功善平肝散风止痒、明目;潼蒺藜,温补肝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