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线漫游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安徽行》第77页(6908字)

桐城一带为周代封国因其地多桐树,故名桐,在3000多年间,桐城的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与开发相沿不绝,集镇渐广、山水佳处也渐着于世。元延年间(1314-1320),县尹温士谦建学宫,始有县学。由明及清,桐城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文化教育均有较大发展。邑人竞以科第起家,崇文重教,蔚为风气。数百年间,有进士240人,有着作传世者达600余人,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的盛誉。历代着名学者、作家还有左光斗、张英、戴名世、张廷玉、方观承、方东树、姚元之、吴汝纶、其昶和现代的朱光潜等。人文胜迹尚有六尺巷、紫来桥、文庙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渡江司令部旧址等。自然景观以披雪瀑、碾玉峡、湄笔泉最着。

左公祠

即左忠毅公祠。左光斗(1575-1625),桐城人,明万历进士,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为官刚正,兴修水利,提拔贤良,惩贪治弊。曾清查吏部卖官售爵秽行,搜出假印七十,查办伪官百余。明熹宗天启年间,他弹劾权奸魏忠贤三十二斩罪,被拷掠惨死狱中。直至崇祯帝即位,方得昭雪,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左光斗被捕时,桐城父老拥马首号泣,声震原野,后人感其德,立祠纪念,殿后为左公住宅啖椒堂,位于今公园街。桐城北乡有左公墓。

半山阁

位于城北门,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吴汝纶所创办的桐城中学堂的藏书楼,建于1903年。分别悬有吴汝纶题写的“勉成国器”横匾,及“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

披雪瀑

位于市西北碧峰山,瀑流飞泻,形如雪帘,故名。瀑布长约900米,雨后宽可达9米。全瀑分3段:前为迭瀑,和约50米,坡度较小,流速舒缓:中为溪谷,长约800米;后为悬瀑,长约50米。左有一石洞,名披雪洞,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有《游披雪瀑记》,誉此瀑为“吾邑之奇”。

瀑布晴疑雨,

桃花晚带风

明·林胤沪

眠山

在桐城西北,主峰大徽尖海拔1057米,以其宛若卧龙而得名。山势蜿蜒起伏,岩壑深幽,中多峭壁,刘大魁谓其“幽丽出奇,可喜者无穷”,以奇石景观而着称,有数十处可玩。因北宋名画家李公麟隐居于此,与苏轼有书画之交而知名天下。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晚年归隐于此,筑双溪山庄自作一联悬于草堂:“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忘情于山水,恬淡于世情,有方外之情致。张英、张廷玉父子墓均在山中。

小龙山

又名洪桂山。山中腹地称龙窝,东有龙门峡,南有倒桅岗,西有月亮山,北有游龙峪。山顶有巨石横空,依其形象所似取名为船艄石。奇石还有关公磨刀石、观音手印、王母小瑶池、送仙船、孔雀听泉、五探海、佛子朝山等。小龙山植被丰茂,有竹海、枫林、杜鹃谷、玉兰山等景点,其中野生白玉兰有五千余株,花开时节,景色极为清丽。

从怀宁可赴安庆、枞阳一带,景致颇多。

安庆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公元1937年为安徽省省会,因气候温和宜人,东晋人郭璞曾说“此地宜城”,故别称宜城。安庆是历史古城,又地势险要,石达开在此坐镇8年,陈玉成在此指挥了着名的安庆保卫战。辛亥革命时期,发生过徐锡麟起义、熊成基马炮营起义等,孙中山曾亲临并盛赞安庆人民销毁英人鸦片的壮举。安庆文化昌盛,以黄梅戏发祥地着称,历代名人有桐城派作家戴名世、方苞,思想家方以智,书画家李公麟、邓石如,小说家张恨水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舒绣文,科学家邓稼先,以及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等。

菱湖

位于市区东北,是一自然湖泊,因盛产菱藕而得名,风光秀美,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历史。1859年至1861年,陈玉成曾在此筑十八座大营抵御清兵,是南京的南大门。1921年6月2日,安庆学生要求增加教育经费,惨遭军阀镇压,引起震动全国的“六·二”学潮,后于菱湖建纪念堂和血衣亭。今菱湖公园占地27公顷,内有明史可法“宜城天堑”石碑,邓石如碑馆、夜月亭、樱花园等景观。

迎江寺·振风塔

寺在市东南,原名万佛寺,今为安庆市博物馆。始建于宋代,明代改为“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改称迎江禅寺,乾隆题额“善狮子吼”,慈禧赐额“妙明圆境”。现殿宇由寺门、大雄宝殿、毗卢宝殿、藏经阁、大士阁、振风塔、东西廊房组成。寺门两边各置一大铁锚,相传可镇江河风浪。大门内弥勒佛盘坐憨笑,有楹联:“张开口吞江心月,不动神游海角天。”大雄宝殿奉西方三圣及十八罗汉。但寺中最有名的建筑是振风塔,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楼阁式砖石结构,高82.74米,七层,八边,塔尖为葫芦状,塔内有台阶168级,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每层有厅室拱门,迥异多变,游人往往迷失出入。塔内镶嵌碑刻51块,砖雕佛600余尊。塔呈八角状,飞角之下悬有铁铃,江风吹来,丁当有声。振风塔是长江下游最宏伟的古塔,俗有“过了安庆不看塔”的说法。

马炮营起义会议旧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光绪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南洋各镇新军在太湖县会操。清新军革命岳王会安庆分会负责人、炮营队官熊成基,于11月26日在市西北的叶氏会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当晚举行武装起义,公推熊成基为安庆革命军总司令,发布作战密令13条。当晚九时,熊成基率城外马营、炮营千余人攻打安庆城。由于城内步营未及时接应,而清军巡防营已有防范,攻城不下,起义军遭到血腥镇压。马炮营起义是安徽省第一次大规模反清武装起义,也是辛亥革命前一次重要武装起义。会议旧址现存砖瓦结构的四合平房八间。

大龙山·灵山石树

长江北岸的大龙山是安庆一带兼有山岳和湖泊景观的山水佳境,有92峰、82岩、72岭、62洞、36壑、108怪石、6瀑布、4溪流等200多个景点,分日照峰、龙山第一刹、灵山石树、石塘湖、龙泉寺、洪桂山、龙渊7个景区,以灵山石树最为奇特。

灵山石树为一座巨型花岗岩石景,层层垒石如参天大树,从根部到树冠,遍布洞穴,洞中有洞,约有近百洞室相连。洞口刻“通幽”二字。洞内宽敞处可容百余人,狭窄处仅容一个躬身而过。洞内小径高下曲折,泉水喷涌。树冠有凌空横卧的“飞来石”,附近有天吃月、白莲吐蕊、仙人对弈、情人夜话等峰石奇景,后为百丈悬崖,崖下有树龄800余年的罗汉松。

大龙山中有龙泉寺、唐代圆觉塔、邓石如故居及墓、李鸿章龙眠别墅、陈独秀墓,以及王守仁、邓石如、李鸿章等人的诗词石刻近百幅。

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

位于枞阳城北金山下,月月湖畔,原为望龙庵。建于清康熙三年(1664)。1857年,太平天国着名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此庵召开军事会议,会后取得一系列胜利,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围困。1858年,在清军夹击下,天京又出现危机。李秀成、陈玉成等百余将领,再次聚会望龙庵,制定作战计划。会后,李秀成出全椒,陈玉成克庐江,下滁州,两军会师于乌衣,摧毁了清军的江北大营,再次解除天京之危。现展有太平军所铸大炮,陈玉成的战旗,以及两次枞阳会议文献等。

浮山·方以智墓

枞阳城东北有一山,三面环水,似船浮水面,故名浮山,又称浮渡山。此山系火成岩构成,高169米,奇峰怪石,峭壁幽洞,玲珑幻异。现存的火山寨、火山洞、火山石、火山渣,为国内所罕见,是一座露天火山博物馆。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34峰、36岩、72洞,28怪石、483块摩崖石刻和数处古文化遗址、古墓。明代思想家,爱国志士方以智的墓即在浮山北麓,侧为夫人潘氏墓。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与曼公,安徽桐城人,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礼乐、声律、诗词、书画、琴棋、医药等均有研究,明亡后,愤而削发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号弘智,礼佛于枞阳浮山。清帅马蛟腾曾诱降:“官服在左,白刃在右,易服则生,否则死。“他引颈就刃,马不能屈。晚年赴吉安谒文天祥墓,行至万安而殁,归葬浮山。

浮山自南朝建浮山寺后,为佛教胜地曾有寺10亭、20塔,现多保存完好。

从怀宁又可至潜山县,游天柱山,及远抵宿松入江西。

太湖海会寿

在太湖县东北白云山中,估计建于宋代,是为纪念唐代高僧海会而建,海会曾在山中修行,后在一株梅树下坐化,该寺号称”淮西第三禅刹,不知第一、第二在哪里。寺中现存上、下二殿,下殿有巨佛四尊,皆高丈许,金身雄伟。在原中殿上,有慈禧太后赐匾“真如自在”。千年古刹依峰临河,有清泉飞瀑,雅致幽静。

佛图寺

县北有佛图山,山中有佛图寺,均因该寺为晋代天竺(今印度)高僧佛图澄所建,故山寺皆以佛图命名。寺有上下两幢,内奉铜铸罗汉15尊,泥塑罗汉17尊。寺门框由两巨石屹立而成,上覆一巨石为门额,称为“天就门”。寺左石壁危立,有飞瀑奔泻,名飞来泉。寺后有生白洞,甚幽邃。洞外悬崖有巨石五方,重叠而立称天柱塔,高10余米,上粗下细,呈倾斜之势,险绝天工,有“乾坤一柱”、“锦石巧留天柱塔,青石应做状元峰”等题刻。

二祖禅堂

北周时,周武帝灭佛,禅宗二祖慧可逃至县西北的九龙山,见山水秀美如画,便带领弟子建禅堂,在葫芦石面壁参禅。相传二祖有诗:“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记载这段故事。禅堂又称二祖庙,刻有楹联:“万壑松钟崇佛地,一弯月镜静禅心。“禅堂附近有石涸泉、二祖禅床、黑亮洞、对弈石、太印石、万年松等胜迹。

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天柱山是潜山的主要山水景观,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山自古有三个名称,因山势收敛,如潜伏之状而名潜山;因为春秋时皖伯封国在此,而名皖山:又因有一峰峭拔入云,称天柱峰,而名天柱山。在汉代,汉武帝曾封为“南岳。到隋文帝改封衡山为南岳”,才失去这一崇高的地位。景区面积约333平方公里。主景区为82.5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天柱峰,海拔1488米。有42峰、18岭17崖、16岩、25洞、22泉、8池、5源、4台、48寨等。旧志谓其叠嶂层峦,空谷积翠。山中佛道并存。南朝梁武帝时,白鹤道人与宝志禅师斗法,各为开山祖师。隋末,佛教禅宗三祖僧璨往来于天柱、司空山之间,而道教列为第十四洞天。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世称黄山谷,就与天柱山山谷寺有关,他喜爱寺旁石洞的林泉之胜,筑书台静舍而居,自名“山谷道人“,并以此行世。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位于天柱山谷入口处,因溪上有石形如卧牛而得名。现存诗刻、题刻241处,最早者为唐长庆二年(822),最晚的是1947年,真、草、隶、篆各体俱全。相传,李白曾来此留有“青莲诗崖。苏轼有诗曰:“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因珍贵而丰富的石刻诗文积累,这里素称“石牛诗溪。

天柱峰

又名朝阳峰、笋子尖,距天柱山麓野人寨28公里。道教谓是司命真君发祥所都,名司命峰。方圆7.44平方公里,海拔1488.4米,是天柱山主峰。石骨峥嵘,秀出众山之上,有五指、莲花、天池、含珠、飞来诸峰拱卫,势如五岳归宗。雄奇瑰丽,不可名状。白居易盛赞说:“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峰顶石平如盘,广数十丈,中有圆形巨柱,高10余丈。南面峭壁上方有近人张淦题刻“中天一柱”、“孤立擎霄”,西南峰腰还有“顶天立地”大字石刻。台顶有天池、灯盏、观音脚等三石池,俗称观音三井。

天柱峰是江淮天然分水岭,登顶远眺,黄山、庐山、天目山、九华山隐约可辨。

神秘谷

位于飞来峰与五指峰之间,深隐于海拔1100米的高山峡谷中,古为道教司元洞府所在,全长330米,由圆形、方形、月牙形各种岩石自然堆砌而成峡谷宛转,岩层参差,洞洞相连曲折幽深。谷口极狭窄,仅容一人挤入。内左弯右拐,宛若迷宫。有松竹竞秀,繁花吐艳的天台;石壁峭立,清流潺湲的龙宫:白云飞渡,群峰拱立的天门。洞中一室高广两丈,四壁如削,在此高歌弹唱,洞洞共鸣,经久不息,为探胜寻幽的绝胜之地。

三祖寺·觉寂塔·三高亭

三祖寺原名山谷寺,南朝梁时,因金陵高僧释宝志与白鹤道人在此斗法而建寺,后因禅宗三祖璨师扩建,改称三祖寺,唐玄宗曾赐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将二名合而为一。寺内有相传为三祖手植之古桂和后人于三祖圆寂处所建的立化亭。殿前有建于唐天宝五载(746)所建的觉寂塔,塔身为楼阁式,外旋中空,有台阶可登塔顶。塔刹为宋遗物,高5米,上为葫芦形铁圈,下为壶形宝瓶,瓶颈有佛教镇塔咒语四行,覆钵上铸铭文170字,记宋乾道八年(1172)乡里捐钱造塔刹事。

三祖寺南有三高亭,是后人为纪念南朝隐士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而建的石亭。当晋、宋、齐、梁之世,何氏门第显赫,公侯将相布列于朝,而何求三兄弟“皆以世胄而抱经济之才”,不求功名,不贪富贵,隐居在天柱山中读书着述,朝廷多次以高官,均不就。梁武帝时,高僧宝志卓锡天于柱山,何氏三兄弟将宅第献出,改为山谷寺。后人因此称何氏三兄弟为“何氏三高”并建三高门、三高书院崇祀。明安庆郡守胡缵宗追慕其清风,建“三高亭”,几经毁建,今位于立化亭上,保存完好。

桐城旅游拾掇

工艺品

玉雕、微雕

表演艺术

十番锣鼓、黄梅小戏、采花调

美食品

朝笏饭、相府酱菜

节庆集会活动

吴帝会、文昌会、火神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