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罗布泊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新疆行》第91页(1139字)
罗布泊古称盐泽、蒲昌海,蒙古语称“罗布淖尔”。位于若羌县北部,原是塔里木盆地汇水中心,湖面完全干涸,只留下一片寸土不生的荒原,地面板结着白色的盐碱。
罗布泊气候极端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7-20毫米左右,而且常常不等落到地面就蒸发掉了,因为它的年蒸发量可以达到3000毫米以上。上个世纪初,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就是在塔里木盆地的大沙漠上,喝完了最后一滴水而陷入了干渴的绝境之中。没有水,七峰骆驼和3个仆人就全都倒毙在沙漠之间,只有斯文·赫定一个人为一只鸟儿所指引,爬到了和田河边,拣回了一条命。
罗布泊多大风,平均3-5天即有一次,且多会转化为沙暴,地表地形变化不定。夏季奇热,最高气温达40-50℃,地表温度则可达到70多度以上。
罗布泊地表面砾石层很厚,是为流水搬运加之不断风化所致。在这片洼地的东部、北部和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地丘和沟谷相间的地貌形态,这就是学术界所沿用至今的“雅丹”地貌。
历史上罗布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中国晋代的高僧法显,唐代的玄奘,意大利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从这里走过,写下了许多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字,如“沿途尽是沙山沙谷”,“禽兽绝迹”,“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等等,罗布泊被称作“死亡之海”,穿越罗布泊更是被认作是在走一条“魔鬼不敢走的路”。其实,罗布泊地区并非是死寂的世界。在塔里木河下游一带以及孔雀河畔,生长着一片片野生的胡杨林、罗布麻、甘草和芦苇。胡杨树耐干旱、风沙和盐碱,被誉为“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荒漠勇士”。在这个荒漠世界,还有数不清的文物,是世界考古学家神往的“文物宝库”。
从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到罗布泊地区探险开始,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的探险家、考古家纷至沓来,发现的文物不可胜数,震惊世界。可惜其中大批珍贵文物,被外国人盗往国外。尽管罗布泊地区的文物曾遭到外国人的掠夺、破坏但这个宝库究竟有多少宝,迄今仍然是个未知数。
即使是现在,罗布泊还有罗布人居住,他们靠打鱼为生,以鱼、野鸭为主食、不食五谷,以罗布麻片为衣,以成捆的干鱼和干野鸭作货币,连缝衣服的针,还是用红柳枝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