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民族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工作大事记1949-1983》第515页(12334字)

1.2 一九七九年四月以来,西藏收集整理民间文学遗产领导小组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搜集到民间故事近百万字和情歌七百余首。 (《光明日报》80.1.2.①)

1.3 西藏江孜白居寺全面维修,修复部分于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开放. (《西藏日报》80.1.3.①)

1.7 贵州省革委会发出通知,党的“一大”代表邓恩铭烈士诞生地——水族村寨水浦故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日报》80.1.7.①)

1.8-18 广西第三次文代会在南宁举行。会议学习了全国四次文代会文件,听取了陆地作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区文联章程,选出陆地为文联主席、郭铭等九人为副主席。同时选出自治区文联各协会分会和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副主席。 (《广西日报》80.1.9.①;19.①、④)

1.9 内蒙古文化局拨专款修缮乌兰浩特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会址。(一九四七年四月召开此会,宣告成立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并确定五月一日为诞生纪念日,故会议通称“五一”大会。) (《内蒙古日报》80.1.31.③)

1.13 内蒙古扎赉诺尔发现对研究中华民族祖先活动踪迹和古代地理环境具有重要价值的头骨、骨、象牙化石。 (《内蒙古日报》80.1.13.①)

1.19 新疆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完成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古楼兰遗址的考察,发现多种木器、陶器、玉器、铜器以及西汉(公元前二〇六年——公元二四年》铸造的五株钱数十枚和“贵霜帝国”(大月氏于公元第二世纪在中亚建立)的钱币一枚,还在库鲁克山的峡谷发现了岩画。 (《新闻稿》80.1.20.P.17)

为纪念我国着名大航海家郑和,在滇池岸边新建的郑和公园开放(郑和原姓,名和,回族)。 (《云南日报》80.1.19.③)

1.20 黑江省考古工作者在蒲峪首府的遗址上发掘出一座距今八百年的金朝建筑遗址,出土文物二百余件。其中有宋代瓷器的典型作品定白瓷和出自女真族匠人之手的雕砖花边板瓦等。 (《新闻稿》80.1.21.P.26)

1.21 北京市确定,建于九九六年的牛街清真寺和建于一七八五年的喇嘛寺西黄寺等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稿》80.1.22.P.36)

一九七九年底青海省群艺馆在民和县举办了全省第一次民歌“花儿”讲习会。四十多名各族民间歌手和专业文化工作者交流了经验,并在会上创作了三百余首新“花儿”。 (《青海日报》80.1.21.③)

1.22 内蒙古敖汉旗出土了重三十一点四二公斤的馒头状秦权一件。 (《内蒙古日报》80.1.22.①)

1.25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考古队等在泸溪河岸发掘出十三座距今二千二百年至二千六百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崖墓,清理出文物二百余件。 (《新闻稿》80.1.29.P.19)

1.26-2.2 新疆文联和文化局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文学、戏剧座谈会,给一百五十二篇(幅)优秀的文学、戏剧、美术作品的作者颁发了奖金和奖品。 (《新疆日报》80.2.5.③)

1.29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根据傣族叙事长《召树屯》改编的七场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公演。 (《青海日报》80.1.29.④)

1.31 内蒙古阴山西段发现了几千年来逐步形成的一个岩画宝库。初步考证,“阴山岩画”为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珍品。 (《内蒙古日报》80.2.2.①)

2.2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工队根据土族民间叙事长诗,创作演出了八场歌剧——《拉仁保与吉门索》。 (《青海日报》80.2.2.①)

2.6 国家民委举行茶话会,招待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拉善右旗等乌兰牧骑的全体同志。杨静仁等出席讲话。 (《内蒙古日报》80.2.6.①)

2.8 国家拨款二万多元,修复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景峰清真寺。 (《内蒙古日报》80.2.8.③)

2.14 贵州省大方县文化局和文化馆在深入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中,将明代贵州彝族女土司奢香墓重新修复。 (《贵州日报》80.2.14.①)

2.15-3.5 西藏军区政治部和自治区美术摄影展览办公室联合举办《纪念进军西藏三十周年西藏风光写生画展览》。 (《西藏日报》80.2.27.①)

2.18 反映流落在国外的藏胞生活情况为题材的话剧——《泪洒天涯》在拉萨上演. (《人民日报》80.2.20.④)

2.23 青海省民委举行西宁地区文学艺术界茶话会,畅谈了几年来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文艺遗产方面的成绩,对培养少数民族文艺队伍工作等问题提出了意见. (《青海日报》80.2.27.①)

3.11 被林彪、“四人帮”摧残的藏族艺术流派——同仁藏族绘画和雕塑艺术获得新生。一批反映藏族历史的《文成公主入藏》、《格萨尔出征》等画卷在西宁公展。 (《人民日报》80.3.11.④)

3.17 两位十五岁的傣族第一代杂技演员依腊顿、依坝亮在云南勐腊县作汇报演出。 (《云南日报》80.3.17.③)

云南禄劝县卫生局发掘出四种彝文医药文献,木刻印刷本《彝木素书》及有关农业、畜牧、天文、民间传说故事、说唱、祭文等三百多册彝文刻本和抄本. (《云南日报》80.3.17.①)

3.21 一百四十七幅新疆古代石窟寺壁画在北京美术馆公展。 (《新疆日报》80.3.26.①)

3.22 阿坝藏族自治州恢复了州和部分县的藏文资料室,落实了藏族知识分子的政策,使一百多位从事藏文工作的同志归了队。 (《四川日报》80.3.22.③)

3月底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民委、文化局、文联在南宁联合召开座谈会,研究民歌和歌圩问题,决定对民歌和歌圩活动采取积极引导的方针。 (《新闻稿》80.5.13.P.18;《广西日报》80.4.15.①)

4.1 云南蒙古族民间文学调查组在通海县发掘云南蒙古族民间文学,初步搜集到民歌七十首、民间传说故事六十篇。 (《云南日报》80.4.1.③)

4.6 贵州省文化局和有关单位拨出专款一百多万元,新建和扩建二十七个自治县文化馆。目前已有十七个新馆落成。 (《贵州日报》80.4.6.①)

4.7 一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发掘整理出彝、苗族史诗和叙事诗二十部,民间故事四十五个,民歌七百多首,器乐曲调一千三百多首,彝文古典文献一百五十本。 (《新闻稿》80.4.8.P.17)

被林彪、“四人帮”取缔的布依族地方戏,农历正月十五日在贵阳市花溪公社重上舞台。 (《贵州日报》80.4.7.③)

西藏文联筹备组召开拉萨地区文学工作者座谈会,讨论了创作题材问题,并决定尽快恢复和成立西藏文联。 (《西藏日报》80.4.7.①)

4.8 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发奖大会在京举行.话剧《王昭君》、黔剧《奢香夫人》等十六个剧目获得创作和演出一等奖;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歌剧《刘三姐》、舞蹈《看水员》、《泉边》、《彩虹》、《达拉根巴雅尔》、《难忘的泼水节》等获创作一等奖;延边州歌舞团、新疆歌舞演出团分别演出的音乐舞蹈综合节目和京剧《佤山雾》等获演出一等奖。黄镇代表文化部向获奖的二百三十一个节目演出单位的代表发了奖状和奖金。 (《人民日报)80.4.9.①、④)

4.10 十几个民族的二百五十多名歌手聚会北京,举行民族民间唱法独唱、二重唱会演。 (《人民日报》80.4.15.④)

4.20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出土一座汉代少数民族墓葬和一批珍贵历史文物。 (《青海日报》80.4.20.③)

4.30 广西考古人员在桂林市宝积山发现了两枚更新晚期的人类牙齿化石,以及一些打击石器和十六种哺乳动物化石. (《广西日报》80.4.30.①)

5.7 新疆阿图什县发现一处冶铸遗址,挖出古代铜钱币一百三十余公斤,其中有宋代铜钱及本地铸造刻有古兰经字句的圆铜币。 (《新疆日报》80.5.7.③)

5.13 云南省元江县文化馆协同省博物馆在元江县进行民族文物和历史文物调查,征集和出土青铜器三十九件,陶器二件,新石器一件。 (《云南日报》80.5.13.③)

5.15-29 西藏举行首届藏戏汇演,自治区、日喀则、山南等藏戏代表队,分别演出了五台藏戏节目。其中有:《文成公主》、《卓娃桑姆》、《洛桑王子》等传统藏戏和《雪山小英雄》、《宗山激战》等现代藏剧及新编历史剧。阿沛·阿旺晋美给获奖者分别颁发了奖旗、奖状和奖金。杨静仁同志代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向汇演单位祝贺。六月三日《西藏日报》发表《繁荣藏戏、发展藏戏》的评论员文章。 (《西藏日报》80.6.3.①)

5.16-23 宁夏文学艺术工作者在银川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区文联主席石天作了《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选举了区文联及所属各协会分会和研究会新的领导机构,修订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以及各协会分会的章程,同意成立中国书法学会宁夏分会和宁夏艺技曲艺协会筹备组的建议。会议期间,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座谈如何反映回族等少数民族文艺的问题。 (《宁夏日报》80.5.17.①;25.①)

5.19 西藏萨迦寺发现二十部极其珍贵的用藏、蒙、梵三种文字针刺或墨写的贝叶经。 (《西藏日报》80.5.20.①)

5.20 西藏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决定把自治区文化艺术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生产建设服务、为西藏人民群众服务上来,要求培养一支以藏族为主并能用藏文写作的创作队伍,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搞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 (《西藏日报》80.5.20.①)

5.22-24 辽宁省民委、省文化局和省文联在沈阳举行满族文艺座谈会,座谈挖掘和发展满族的文化艺术问题。 (《辽宁日报》80.5.27.①)

5.26-6.4 新疆举行农村牧区宣传文化工作会议,分析当前农村牧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定八个方面的宣传工作。 (《新疆日报》80.6.20.①、②)

5.26 八十二岁的苗族老人陶复兴搜集整理了近二十万字的苗族民间文艺资料。 (《贵州日报》80.5.26.①)

5.27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歌舞团成立,并招收了羌族第一代演员。 (《四川日报》80.5.27.③)

6.9 文化部部长黄镇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他以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和他本人的名义,邀请台湾高山族文艺工作者回大陆参加文化部将于九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新闻稿》80.6.10.P.3)

歌颂藏汉民族团结的藏语话剧——《文成公主》在拉萨重新公演。 (《新闻稿》80.6.10.P.15)

6.11 西藏自治区文化局、自治区文联筹备组发出通知,为《格萨尔》恢复名誉,并决定成立抢救、整理《格萨尔》领导小组,对《格萨尔》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研究。 (《西藏日报》80.6.11.①)

6.13 “漓江画童”王亚妮(壮,五岁)的美术作品展览在桂林开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多件。 (《新闻稿》80.6.14.P.6)

6.19 贵州省在贵阳举行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三百名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演出四十多个歌舞节目。 (《新闻稿》80.6.20.P.25)

6.22 吉林延吉县朝鲜族聚居的德新公社发现两处距今四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七百多件珍贵文物和十几座墓葬。 (《新闻稿》80.6.23.P.22)

6.23 云南昆明市郊区一座距今二千三百年的战国古墓,出土各种文物一千多件,对研究滇族(云南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新闻稿》80.6.24.P.30)

6.25 西藏自治区文艺工作者召开会议,传达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指示精神,讨论决定抓好四项文化工作,号召文艺工作者用各种文艺形式,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大造舆论。 (《西藏日报》80.6.25.①)

7.2-10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讨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及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充分调动各民族作家的创作积极性,增强我国民族文学队伍团结等问题。会上,冯牧作了《大力发展和繁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报告,陈荒煤、周扬、胡嘉宾、江平等到会讲了话。 (《新闻稿》80.7.3.P.4-P.5;7.11.P.6)

7.8 云南西北部的藏族地区发现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两篇被遗忘的诗章。昆明石林风景区发现《阿诗玛》的彝文本故事集和诗歌集,同时还发现十二部彝文诗集。 (《新闻稿》80.7.9.P.34)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昆明举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专业、业余演员和民间艺人演出了一百五十个歌舞、音乐节目。 (《新闻稿》80.7.9.P.18)

7.9 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在民族文化宫联合举行联欢茶话会,祝贺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召开。 (《新闻稿》80.7.10.P.1)

7.10 内蒙古电视台摄制完成第一部蒙语电视剧——《母亲》。 (《内蒙古日报》80.7.10.①)

7.12 拉萨市三位藏族少年在罗布林卡公园一个地洞里挖出二十二幅明代珍贵文物——唐嘎(卷轴画)献给国家。 (《新闻稿》80.7.14.P.21)

7.15-24 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文代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大会传达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云照光作的《团结起来,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而努力》的报告,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云照光为自治区文联主席,敖德斯尔、玛拉沁夫、俄尼斯等十四人为副主席。 (《内蒙古日报》80.7.16.①;25.①)

7.19 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演出了反映苗、侗、壮和其它民族的传统舞蹈和音乐等节目。 (《新闻稿》80.7.20.P.31)

7.30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内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石刻,证明嘎仙洞就是我国古代文献所记北魏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石室”旧墟。 (《内蒙古日报》80.10.7.③)

8.5 云南省绿春县一个彝族农民家里发现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及唐代、明代的故事彝文手抄本。 (《新闻稿》80.8.6.P.24)

8.13 呼和浩特市区发现一座北魏男女合葬墓,从中出土了一批古代陶俑及其它陶质随葬品,为了解一千五百多年前当地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研究我国北魏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光明日报》80.8.14.③)

近三百年历史的齐齐哈尔市清真寺修缮后重新开放。 (《黑龙江日报》80.8.19)

8.22 新疆维吾尔族大型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整理研究小组成立。 (《光明日报》80.8.22.②)

9.6-20 黎族服饰展览第一次在京举行。展出了服饰实物、临摹图案、生活照片一千多件。 (《新闻稿》80.9.7.P.41)

9.7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了锡伯族民间图案和音乐舞蹈资料三十多种,计一百多件。 (《新疆日报》80.9.7.①)

9.18-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文代会在乌鲁木齐举行。会议总结了自治区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了新的历史时期文艺工作的任务,听取了刘肖芜作的《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努力繁荣自治区各民族社会主义文艺》的报告,讨论通过了区文联及各协会的章程,选举刘肖芜为区文联名誉主席,亚生·胡达拜尔地(维吾尔)为主席,王玉胡、库尔班·阿里(哈萨克)等十三人为副主席。王震、贺绿汀等到会讲话。 (《新疆日报》80.9.22.①;29.①、③)

9.19 《新疆古尸展览》在乌鲁木齐展出,共展出六具不同时代的新疆干尸。 (《新闻稿》80.9.20.P.15)

9.20-10.20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专业和业余演员演出了四百多个文艺节目。黄镇在闭幕会上讲了话。乌兰夫、赛福鼎、阿沛·阿旺晋美,杨静仁、刘澜涛、包尔汉、杨东生等出席了闭幕大会。中央统战部、人大民委、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茶话会,招待参加会演的各民族文艺工作者。 (《新闻稿》80.10.21.P.6-7)

9.20-27 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精神,听取和讨论了蹇先艾作的《努力繁荣我省少数民族文学》的报告,通过了《会议纪要》。 (《贵州日报》80.10.7.①)

9.23 西藏文联(筹)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作协西藏分会(筹)接受的第一批十七名会员,其中藏族十三名。 (《西藏日报》80.10.13.①)

9.24-2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行民间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新疆分会。 (《新疆日报》80.9.29.③)

9.27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发展到七十八个,一千九百多名队员。 (《新闻稿》80.9.28.P.6)

9.29 民族文化宫图书馆七月一日恢复对外开放。 (《新闻稿》80.10.1.P.32)

9.30 粉碎“四人帮”后,甘孜藏族自治州三个藏戏团先后排演了《卓娃绒姆》、《志麦更登》、《曲杰朗桑》等传统剧目。 (《新闻稿》80.10.1.P.12)

土族民间文学珍品、说唱长诗——《拉仁布与齐门索》改编成四幕伴唱舞剧在西宁演出。 (《新闻稿》80.10.1.P.13)

9-11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在六个自治州、四个自治县、七个地、市巡回举办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破坏民族团结罪行讽刺画展。 (《新疆日报》80.11.23.①)

10.5 西藏自治区首届曲艺会演在拉萨举行,演出了十六个自编的藏语曲艺节目。 (《西藏日报》80.10.5.①)

10.10 戴着兰色面具的传统藏戏——《朗莎雯波》首次在京公演。 (《新闻稿》80.10.14.P.23)

10.11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举办少数民族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共展出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锡伯、达斡尔、蒙古等民族三十多位作者的作品一百七十多幅。 (《光明日报》80.10.11.③)

10.14 七、八月间内蒙古发现距今三万至六万年前的九件“河套人”化石。 (《新闻稿》80.10.15.P.20)

10.15 四川平武县藏区发现秦汉时期文物,为研究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探讨平武等地达布人的族属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四川日报》80.10.15.①)

10.18 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建立。 (《贵州日报》80.10.18.①)

10.22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前往饶河四排、抚远城区、同江八岔和街津口等地挖掘赫哲族民间文学遗产,录制了五部“伊玛堪”(说唱文学)和十余首“加令阔”(民歌)音响资料。 (《黑龙江日报》80.10.23.①)

贵州省六盘水市文化局和市民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两个少数民族文化站。 (《贵州日报》80.10.22.①)

10.24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今年从地方财政中拨款十二万元,在通什镇兴建青少年文化宫。广东省委拨给自治州五万元,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青少年活动阵地。 (《南方日报》80.10.24.①)

10.25 美术工作者达斡尔族女青年芙列娜的六十七幅国画作品,首次在乌鲁木齐展出。 (《新疆日报》80.10.25.①)

11.1 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拨专款五十万元,修复拉萨甘丹寺的部分主要殿堂。 (《新闻稿)80.11.2.P.22)

为抢救和整理西藏文化遗产,西藏文联(筹)和文化局组织美术工作者(一半以上是藏族)从今年七月开始,临摹布达拉宫、大昭寺、桑鸢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着名寺庙的现存壁画。 (《西藏日报》80.11.1.①)

11.6 云南潞西县文化馆搜集到傣族民间长诗《朗腿罕》、《晃桑养》、《兵几兵尼》、《三支象的牙》、《月罕座与冒弄养》、《海罕》、《象勐》和剧本《朱成灯》等文学作品二十六件。 (《云南日报》80.11.6.③)

11.7 西藏广播事业局职工四百多人集会,庆祝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二十周年。 (《西藏日报》80.11.8.①)

11.11 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和文联(筹)在拉萨联合召开西藏壁画艺术座谈会,讨论贯彻执行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指示精神,抢救自治区民间文化遗产及继承和发展西藏壁画艺术等问题。 (《西藏日报》80.11.11.①)

11.12 一九七八年以来,广西柳州地区各族文艺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各族民间故事六百多篇、民歌五百多首、叙事长歌四十多篇和曲艺词牌四十多种,并创制改革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瑶族长鼓“吉冬诺”、苗族“果哈”、侗族“牛腿琴歌”、壮族“横鼓说唱”等民族文化艺术均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舞台。 (《人民日报》80.11.12.③)

11.16-21 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届民歌演唱会在吴忠举行。各族民间歌手共演唱和交流了“花儿”等各种形式的民歌小调四百余首。 (《宁夏日报》80.11.27.①)

11.16-25 全国部分省、区少数民族文艺广播协作会议在昆明举行。会议要求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同时,重视支持民族文艺广播事业的发展,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民族文艺广播人材,探索民族文艺广播的规律,搞好节目的采录编播工作。 (《新闻稿》80.12.3.P.8)

11.18 全国优秀曲艺作品评奖揭晓:毛依罕(已故)作的好来宝——《敬爱的党——我慈爱的母亲》获一等奖。 (《新闻稿》80.11.19.P.8)

广东民院中文系组织部分师生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采风.采集了民间歌谣四百余首和民间故事、传说、神话五十多篇,编出《黎族民歌选》和《黎族民间故事选》。 (《南方日报》80.11.18.②)

11.20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期刊编辑工作会议,探讨如何繁荣文艺创作、尽快地把文山州文艺工作搞上去的问题。 (《云南日报》80.11.20.③)

11.25-27 广西壮族自治区曲艺工作者代表在南宁聚会,成立中国曲艺家协会广西分会。 (《广西日报》80.11.29.①)

11.26-12.3 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传达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精神,听取了省民委负责人关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报告,讨论了如何繁荣本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问题。会上成立了作协四川分会民族文学委员会,高缨任主任委员,王月升、吴琪拉达、意西泽仁任付主任委员。 (《四川日报》80.12.9.①)

11.29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在首都公演九场神话白剧——《望夫云》。

(《新闻稿》80.11.30.P.17)

12.9 《云南民族服饰展览》和新疆《古尸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同时还展出了各民族的一些生活用品、工具、乐器、出土文物、拓片、老彝文抄本和贝叶经抄本等。 (《新闻稿》80.12.10.P.10-11)

12.21-81.1.11 《西藏壁画艺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光明日报》80.12.31.③)

12.2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歌舞团首次在京公演维吾尔族古典歌剧——《艾里甫——赛乃姆》。 (《新闻稿》80.12.22.P.9)

12.24 迪庆藏族自治州举行首次民间歌舞汇演。藏、傈僳、纳西、普米、白、怒、彝、回、汉等十多个民族的演员,演出了八十五个节目。 (《云南日报》80.12.24.③)

12.25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黑龙江省牡丹江朝鲜民族歌舞团。 (《黑龙江日报》80.12.26.①)

12.27 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两具八百万年以前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新闻稿》80.12.28.P.1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