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鬼谷子辞典

夏禹

书籍:鬼谷子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湖北人民出版社《鬼谷子辞典》第323页(2362字)

夏禹,又称禹、大禹、戎禹,姓姒,名文命,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

夏禹的始祖也是黄帝。从黄帝到夏禹,其间世系错综复杂,史家记载也颇有出入,唯觉《汉书·律历志》记载接近史实。

《汉书·律历志》载:“颛顼五代而生鲧”,依此推算,禹当为黄帝的八世孙。

夏禹的父亲叫鲧,母亲叫女志(一说修己)。

据《汉书·人表考》记载:女志“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而怀孕,历“十四月以六月六日背剖而生禹”。禹初生之时,“耳三漏,长颈鸟喙,河目骈齿,鼻大口,首戴钩钤,胸有玉斗”,一副圣人之相。

相传,在位时,洪水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淹没了房屋,“民皆上邱陵,赴树木”(《淮南子·本经训》),百姓不堪其苦,难以为生。尧征集治理洪水的人,群臣都认为鲧可以,尧明知鲧刚愎自用,可一时找不到比鲧更合适的人,只好听从群臣的建议,派鲧治水。

鲧一上任,就修坝筑堤,填石掩土,花了九年的时间,水患仍然泛滥不止,非但未制服洪水,反倒被大水冲毁了堤坝,淹没了房屋良田,水灾越闹越凶,百姓愈加困苦。后来尧寻找的继承人代尧处理政事。舜到四方巡视时,发现鲧治水治得不成样子,便将鲧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贬死。同时举用了禹,让他继承父亲的治水事业。

禹自接到治水的命令,就丝毫不敢怠慢,新婚仅四天,便辞别妻子,亲临治水现场察看。一路穿山越岭,劳身焦思,实地进行勘测,制定治水方案。

经分析考察,他吸取父亲治水不成的教训,一改父亲那种水来土填的方式,确定了疏通泻引、因势利导的方法。

他陋居简出,节衣缩食,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亲临治水前线,带领百姓凿山挖土,“疏川导滞”(《国语·周语下》)。

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得他“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史记·李斯列传》)。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一次他经过家门,妻子刚好生下启,禹听见孩子哇哇的哭声,因怕耽误治水,狠心地离去了。

13年来,他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带领民众筑起了九个大湖的堤防,开发了九州的土地,凿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疏通了九条河流的河道,评出了各方土地的肥瘠,确定了各方赋税的等级,引导百姓开凿了沟渠,以灌溉五谷桑田。

经过禹的整治,所有山川河流都变得通畅,泛滥的洪水也驯服地导入大海,于是九州之内开始安定。此前为防水患而筑屋山上的百姓,又重新迁回平地;原来被冲毁的良田,也重新得以利用。天下顿时变得风调雨顺,夏无霜雹袭击,冬无严寒侵袭;水无隐患,人无天灾;“时无逆数,物无害生”(《国语·周语下》);百姓生活殷实富足,祛除了淫滥非分之心。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到南,禹的声威教化达到荒远的边陲。

为表彰夏禹的功绩,舜赐给禹一块代表水色的“玄圭”,以宣布治水成功。从此,天下太平,“鸟兽翔舞,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史记·夏本纪》),一片升平景象。

后人都称颂禹的治水功绩,尊谥他为大禹。

因禹为民解除了水患,因而人们世代称颂,留下了许多极富神话色彩的“大禹治水”的传说。

据《楚辞集注·天问》引《淮南子》记载:大禹治水时,为了打通轩辕之道,“自化为”,妻子涂山氏“见之而惭”,于是化作石头,当时涂山氏正怀着启,禹喊“归我子”,石头从北面崩开而生启。此类传说虽荒诞不经,但却有力地反映了人们对大禹治水精神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由于夏禹平治水土,发展生产有功,被舜指定为他的继承人。17年后,舜病死南巡途中。

服丧三年完毕,禹让帝位给舜子商均,躲避到阳城(今河南登封),但天下诸侯都朝拜禹而不朝拜商均,于是禹即帝位,国号夏后,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夏禹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凭借他的文治武功,势力很快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征服了南方的三苗,平定了天下。

于是“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史记·封禅书》),上刻奇禽异兽及各地物产,代表九州,又把九鼎赐与诸侯,各诸侯凭鼎行使对该地及其民众的所有权。后来,鼎便成为权力的象征。

社会安定了,生产发展了,禹凭借他治水的业绩和在诸侯中的威信,便日益专断起来。据《国语·鲁语下》记载:禹继任联盟首领第八年,到东方巡视,巡视途中,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各部落首领集会,各首领都拿着贡品礼物,有一个防风氏的部落首领迟到,禹极为恼怒,“杀而戮之”。

禹到晚年,仍像尧、舜那样征选继承人,起初选定了皋陶,可皋陶早亡,又指定皋陶的儿子伯益为继承人。

但他却暗中培植启的势力,“名传天下于益”,“实令启自取之”(《史记·燕召公世家》),禹死后,启夺取了伯益的帝位。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还有记载讲,因伯益辅佐禹的时间短,天下人都归顺启,于是伯益让出了帝位。

禹在会稽山召集完各方首领集会后,不久病死在巡视途中,终年100岁,在帝位八年。他的臣下依照他一贯的节俭作风,造坛三尺,筑台三阶,围地一亩,用“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史记·夏本纪·集解》),葬禹于会稽。

(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上一篇:少昊 下一篇:鬼谷子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