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国针灸手册

癫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中国针灸手册》第391页(1706字)

癫狂是两种病证。癫者起病较慢,多先有情绪苦闷,继则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时悲时喜,哭笑无常,或沉默寡言,或喃喃自语,不知秽洁,甚至欲寻短见;狂者起病较急,性情急暴,两目怒视,狂言责骂,不分亲疏,甚至毁物伤人。此症好发于青壮年,病前多有情绪伤感史,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现代医学中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病中的抑郁型属癫证,狂躁型属狂证。

【发病因素】

(1)癫 多因禀性孤僻,稍有侘傺,辄自闷郁,郁久生痰,顽痰上蒙清窍,神机转运失职;或老人脾肾亏损,脾弱不能行其津液,液聚成痰,肾虚则气化失司,痰蒙灵窍,神明不展而成癫疾。

(2)狂 素秉痰火质体,猝遇大惊大怒不解,致五志之动过急,肝胆火旺,挟痰冲侮心包,神机迷乱无制而成狂证。

【辨证分型】

(1)癫证顽痰蒙窍型 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甚慢,沉默寡言,时有幻觉相扰,语言错乱,或歌笑无常,秽洁不辨,舌苔腻浊,脉沉滑。

(2)癫证脾肾不足型 年老者多见,起病较慢,语多重复错乱,亲疏不避,秽洁不分,舌红苔薄腻,脉弦细。

(3)狂证痰火气盛型 起病急暴,两目怒视,狂言责骂,不避亲疏,持刀执棒,毁物伤人,弃衣裸体,奔走号叫,翻墙上屋,不知高下,日夜不休,不知疲倦,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疗】

治则:癫证顽痰蒙窍型宜疏肝解郁,豁痰醒脑;脾肾不足型宜培补脾肾,醒脑开窍;狂证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

1.体针 取穴:癫证顽痰蒙窍型:太冲、丰隆、通里、人中、印堂、神庭、风池、风府、哑门、下哑门;脾肾不足者加足三里、太溪。狂证:巨阙、少冲、劳宫、丰隆、人中、印堂、神庭、风池、风府、下哑门、行间。方法:捻转补泻,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停针1周后接下一疗程。

2.灸法 取穴:癫证宜取心俞、肝俞、脾俞、丰隆。狂证宜取巨阙、鸠尾、丰隆、上腕。方法:隔饼灸,或直接灸,每穴5-9壮。

3.耳针 取穴:神门、肝、心、脾、肾、皮质下、缘中、枕、额。方法:每次辨证选取4-6穴,针后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4.头针 取穴:额中线、额旁1线、顶中线。方法:平刺进针约1寸,行提插泻法,留针1-2小时,每日1次。

【古代文献选录】

《神应经·心邪癫狂部》:“心邪癫狂:攒竹、尺泽、间使、阳溪。”“癫狂:曲池(七壮)、小海、少海、间使、阳溪、阳谷、大陵、合谷、际、腕骨、神门、液门、冲阳、行间、京骨(以上俱灸)、肺俞(百壮)。”

《针灸大全·席弘赋》:“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

《针灸聚英·百证赋》:“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针灸聚英·六十六穴流注歌》:“狂病弃衣走,冲阳穴内佳。”

《针灸聚英·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备注】

针灸对初发病患者效果较好,必要时配合中西药物。要寻找发病原因,尽量予以解除。加强对患者的护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