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青年读书辞典

《美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湖北人民出版社《青年读书辞典》第306页(1441字)

【着者】:

鲍桑葵着。鲍桑葵(1848-1923),英国现代美学家。本书完成于1892年,共分15章。第1章具有绪论性质,阐述了作者关于美、审美快感、美学史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的见解。从第2章到第5章评述古希腊罗时期的美学发展。首先论及古希腊艺术中最初的原则与理论。指出古典艺术和美在“模仿性”的背后隐藏着道德和形而上学原则。然后评述古希腊时期审美意识的发展。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前苏格拉底派对想象性艺术的敌视,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和艺术的认识,柏拉图对审美经验有条有理的综合,亚里士多德批判继承柏拉图学说、提出了关于“摹仿性”的问题以及对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和崇高等的精辟见解。作者认为,在其后的所谓“衰颓时代”的哲学、歌、造型艺术和建筑中所揭示出来的美感,与前一个时代相比依然是多样的。第6、7两章评述中世纪的美学思想。论述了基督教的二元论及其与自然美的密切关系,认为物质自然界是神的直接作品和象征。在这两章还评介了13世纪前拉斐尔学派的绘画和法国文学,论述了基督教的艺术和歌曲,奥古斯丁的“宇宙美”以及对异教镇压和破坏偶象运动带来的审美精神的变化。指出但丁和莎士比亚,作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或一个时代的开始的标志,他们都是伟大的。作者在比较他们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异同后,点明了他们的艺术是中世纪的审美意识过渡到近代的一个典型例子。第8章到15章论述近代美学思想。首先,认为从笛卡儿经莱布尼兹、夏夫兹博里、休谟、鲍姆嘉通到康德的形而上学给审美哲学提供了一系列基本原理或问题;而锡德尼和斯卡利杰、沃尔夫到高乃依、芳特奈尔、伏尔泰、博克、荷加斯、雷诺兹、莱辛和文克尔曼等人的艺术批评给审美哲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人为近代美学大厦的构建作了充分的准备。其次,分论了康德、席勒、歌德、谢林和黑格尔等人对近代美学所做的贡献。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标志着近代美学已意识到必须确定感性和理性的会合点。席勒不同于康德遁入主观王国的作法,而在客观意义上阐明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歌德同席勒等人发展了康德的审美判断,才最后把近代美学资料准备就绪,并为之提供了问题的答案。谢林和黑格尔从古代和近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将人类感性和理性的综合看成一个运动过程。康德派的叔本华、赫巴特、齐美尔曼、费希纳、施图姆普夫等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只不过是古希腊形式主义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重演,它只会成为近代唯心主义美学的一个工具和成分。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的继承者卡里尔、瓦斯勒、哈特曼在精密美学家(形式主义美学)的帮助下,才形成了十分清晰的严格的(也是繁琐的)体系,使美的容量加扩大。最后,评述近代英国美学家罗斯金。罗斯金将个性化原则(特征)扩展到自然美上去,使之从一种艺术手法上升为一种美学观,显示了近代美学的前途和希望。总之,本书不仅叙述了美学的发展,并且叙述了审美意识的发展。书中展示了大量哲学、宗教、艺术方面资料,描绘了文艺思潮、宗教、哲学运动、地域文化变迁等同审美意识发展的关系,故而本书还可称为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史。鲍桑葵作为一个新黑格尔主义者,他在书中力图把古代的形式说和近代的表现说调和起来,虽然有折衷主义的意味,但仍不失是“英国哲学家在这个题目上所写的最好的一部着作”。全书容量浩大、蕴涵丰富,但没有涉及东方(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美学思想,这或许能够反映出作者在这方面的浅薄与偏见。另外,本书结构松散、线索杂乱,给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