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55页(760字)
指在社会交往中,个体于知觉、判断、信仰、行为等方面作出与集体与众人一致反应的心理倾向。从众不等于盲从,不是没有目的的行为,而在于同别人、同众人、同集体的行为取得一致。从众心理产生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冲突,个体放弃自我价值而选择群体价值,其实质是去掉个性化。当一个人的观点被大多数人反对时,虽然个体有许多具体的论据,但也容易失去信心。对于个体来说,不论是外表的行为或内在的思想,若与集体中的多数人相一致时,就感到心安理得,不一致时就感到困惑不安。因此,从众往往是一个人的人格的面具特征,是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有效的行动模式,是社会适应和社会认知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也是个体不愿遭到社会否定制裁的一种防卫反应。它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解释从众心理形成的具体原因理论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受团体和大众的影响。这种观点着重从个体本身因素(如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来探讨从众心理。另一种意见认为,从众心理产生于群体的压力。群体压力分两种:①信息压力。每个人都是通过别人获得客观外界信息。通常,人们宁可怀疑自己的感知、判断能力,也要相信众人的意见,因为多数人正确的机遇更多。②规范压力。一切正式群体都有一定的行为规范。任何违反群体规范的行为,包括同群体多数人不相一致的观点、信息、态度等都是群体所不喜欢的、不允许的,群体有多种惩罚手段来制裁偏离行为。从众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购买生活用品中的赶时髦、追时尚,许多人存在的“随大流”等。从众心理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突出表现在大众文化和流行艺术中,如流行音乐、畅销书装饰艺术、时装等。如果说大众传播手段是导致大众流行艺术的物质媒介方面的原因,那么,从众心理则是大众文艺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心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