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敌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73页(613字)

艺论文。作者鲁迅。作于1925年。见《集外集拾遗》。文章围绕“诗歌之敌”,阐述了“反诗歌党”的三种表现:固执的智力主义;弄文艺及诗不成而图报复、攻击;以为诗歌煽情会伤风败俗。同时,对诗歌内涵的心理特质及鉴赏心理也有深入的说明。主要观点为:①强调诗歌创作及诗歌作品本身的“情感”特点。主张“凡要感得专诉于想象力的或种艺术的魅力,最要紧的是精神的炽热的扩大”,诗歌是以“热烈的感情的奔进”取胜的。相反,“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科学家由于精细钻研限制了其“视野”,更兼过于冷静理智,因此不能理解“诗人的感得全人间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简言之,对诗与哲学、科学的不同思维特点及本体特质作了区别。②认为诗应以抒情为目的,别无其他功利要求。“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迄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罢了”。③认为美是不涉生理欲望的,“倘我们赏识美的事物,而以伦理学的眼光来论动机,必求其‘无所为’,则第一先得与生物离绝”,比如“柳荫黄鹂鸣,草丛流萤飞”,在黄鹂、流萤都是觅配偶,但人们心中只感到“春气横溢”或“秋心”显露。④认为挫折与艰苦的生活境遇常常更容易使诗人“唱出甜美的歌来”。幸福反而容易使诗人沉默。因此“豢养文士仿佛是赞助文艺似的,而其实也是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