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98页(985字)

文艺心理学的分支。

是利用文艺学、美学、人类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各门学科的成果探索悲剧情感体验的心理奥秘,从而揭示悲剧审美心理实质以及真正的悲剧精神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客观刺激物的悲剧客观情境、悲剧体验的心理基础和审美能力、悲剧欣赏的心理过程、悲剧的心理功能、悲剧的本质,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悲剧艺术,始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悲剧“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其“卡塔西斯”说就是指情感的宣泄与缓和作用以及悲剧对道德的培养功效。

在悲剧欣赏中,观众从心灵上把悲剧英雄的价值转移到自己身上,获得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中西历史上的悲剧理论着重从本体论、认识论的角度探讨悲剧性的实质。现当代哲学家则更关注人本身的问题,着重对悲剧性的概念进行主体性的思考。悲剧的主体性,就是悲剧主体自身所内含的悲剧意识。

悲剧主体是一种历史性的、没有取得具体形式因而具有无穷可能性和无限创造力的本体结构,这也是悲剧结构的来源。这正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体验模式。悲剧的主体性实质上就是人生的悲剧感。真正的悲剧精神就是主体对生命本质的内在体验。

悲剧人物也就是追求超越自然属性的人类属性的生命存在。从悲剧的主体性着手,强调个体人格面对否定和挫折时所调动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潜能,这才真正转入了悲剧心理学的研究。而在悲剧审美心理过程中,观众整个生理心理机制表现出独特的方式和内容。

一般来说,悲剧审美心理过程分为初始阶段、蓄积阶段、情感爆发阶段、心理升华阶段。脱离了感性制约的独特的审美心理距离是保持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悲剧体验的实质是生命力的昂扬亢奋,它使我们的生命力激动起来超越对象,从而获得积极的精神力量。

悲剧虽然表现人的苦难和毁灭,但是在审美过程中,观众遭受到由痛感到快感这种情感逆转。悲剧欣赏中痛感和快感相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这两极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悲剧中的快感问题还有待于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分别探讨了悲剧与“心理距离说”,悲剧快感与同情,悲剧与崇高感,痛感中的快感,悲剧与生命力感,旨在批判检查历史上各种悲剧快感理论。

随着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兴起,悲剧心理学作为一门系统学科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韦小坚、胡开祥、孙启君合着的《悲剧心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