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66页(967字)

简称“距离说”。

由英国美学家布洛提出。布洛是20世纪初心理学美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他没有像实验美学家那样一味沉溺于实验方法,拒斥任何哲学反省。他认为,现代美学既要依靠实验方式,同时又要在心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反省。在布洛的美学研究中,“心理距离说”是独具新意的研究成果。距离概念并非一个新名词,西方美学史上早就有艺术审美欣赏中的时间、空间距离的说法,但布洛认为,他的“心理距离”不同于人们经验中的客观化的时间、空间距离,而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感受形式,如狂暴的大海和宁静的大海对于航海的人们来说,所产生的感受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由于距离从中作梗造成的。

这距离就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的感受之间”。所以,“说距离是介于我们自身和这些事物之间与说距离是我们的这些感受的源泉或媒介往往是同一个意思”。

正是由于距离的介入,使我们的感受发生了变化,距离的介入使对象超脱了与我们的功利关系,显然,这种距离既不是空间的距离,也不是时间上的距离,而是一种心理距离。

布洛认为,审美中这种心理距离的介入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抑制了我们对事物实际的功利态度;另一方面,它在这种抑制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我们对事物的新的感受。

因此,这种心理距离介入之后我们所观照的事物形象就不是我们的正常视象,我们的正常视象所感受的往往是事物那最富有实际吸引力的一面,而心理距离介入之后,我们便感受到了通常不予理会的事物的那些方面。布洛在指出心理距离的这种奇特作用之后,便进一步把它提升为一种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

他认为欣赏现实事物和欣赏艺术是一样的。欣赏艺术也要有距离,如果没有距离,把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完全融合在一起,他就不能欣赏到艺术;因为太贴近了,他就顾不上欣赏艺术,只会以功利的态度看待对象。

但也不能距离太远,距离太远会对作品中的人物漠不关心,产生不了情感。

这种既切合又保持距离的方式对艺术家同样适用。

艺术家一方面只有塑造出高度个性化的经验才能产生最大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他又只有与他的纯个人经验分离开来,才能在艺术上塑造出高度个性化的经验来”,所以,“这也就是平常人不会把他的切身体验到的忘形的狂喜与深沉的哀痛原原本本地传达给别人的原因”,真正的审美境界“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

上一篇:直觉论 下一篇: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