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创造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489页(1163字)
所谓“二度”,即第二次。
相对于文本来说,作家是第一次创造,读者就是第二次创造,故谓之二度创造。如果说第一次创造是输出和生产,那么二度创造则具有接受和消费的性质。二度创造的最大特点是,拥有一个固定的成形的本文,读者的创造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由于读者个体人格中各种因素和不同时空环境的影响,阅读活动又不仅仅是全盘的接受和全面的消费,而带有创造的意味。
二度创造有“变异”、“误解”和“希冀”等三种形式。“变异”分为形象、情感和观念变异:“形象变异”指读者按照个人的理解对本文中潜含的形象的加工。鲁迅说,现代的读者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这就是形象变异。
形象变异是二度创造中最普遍最有说服力的现象,所以西方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情感变异”指读者根据个人的领悟对本文中作家想要宣泄的情感的改变。例如《荡寇志》把林希真父女当作顶礼膜拜的英雄人物,可是今天的读者却对他们的举动感到残忍,进而产生厌恶。“观念变异”指读者从个人的立场出发,从本文的理性含蕴中读出了不同的东西。
例如道学家、流言家分别从《红楼梦》中发现“淫”和“宫闱秘事”。“误解”分为“正误”和“反误”:“正误”指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输出有所頪牾,但作品本身又显示出前者切合实际、令人信服的一面。
例如美国现代青年读《小二黑结婚》,极力肯定并赞赏本来是赵树理鄙夷对象的三仙姑。从反封建、个性解放的角度,这种误解无疑是有道理的。它对于作品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反误”指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本文所作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看做“后妃之德”;“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被看做讽刺大清王朝等。“希冀”指读者按照自己心目中的愿望对作品中的人物或拔高或贬低的改造。例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本来是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姑娘,可是在有的读者心目中她被倾向于看成浪漫飘逸的“白衣仙女”。
阿Q是个常人,可是有些读者却把他看成猥琐、淫邪的街头小痞子。
上述各种有意的或无意的改造、加工形式,本质上都是读者既不脱离本文又与本文不同的创造活动和创造结果。从心理学角度看,二度创造的过程是在读者填充文本的空白点、与作品建立对话期间实现的。
在二度创造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是想象、动机和情感。想象没有原动力,自己不会运转。它必须接受审美、求知、受教、批评、摹仿等动机的支配,进而形成某种意象、意蕴、情境的期待或预测。随着情绪、情感的发动,读者的阅读活动注入活力。在动机、情绪的合力的推进中,想象、联想的方向性、发散性越来越强,二度创造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