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外关系史辞典》第251页(1282字)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各族人民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9月,日军侵略东北,接着在上海,以后又向长城各口和华北大举进犯,爱国军民奋起抵抗。
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其他条件的限制,挡不住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3万多人,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击日军。抗战之初,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特别是国民党军队在芦沟桥战斗和淞沪、忻口、台儿庄等战役中英勇作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打破了敌人在数月内灭亡中国的神话。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广泛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先后取得了平型关、阳明堡、韦岗、蒋家河口等战斗的胜利。并开辟了许多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后,被迫停止前进,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主要军事力量用来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对国民党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于1938年12月公开投敌;蒋介石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曾多次出现过曲折。中国共产党和各界爱国人士,各党派爱国领袖,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开展了有力的斗争,使全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得以保持。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先后与日军进行了长沙、豫南、中条山、浙赣、常德等一系列会战。但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会战大都失利,大片国土沦陷。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广大敌后战场,开展了威武雄壮的人民战争,先后取得了齐会、香城固、陈庄、黄土岭、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的胜利,抗击了大部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和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并通过整风和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物质和精神的条件。1942年和1943年,中国两次派出军队开赴滇西、缅北支援英军、美军、共同打击日本侵略军。
从1944年起,八路军、新四军首先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东北。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至此,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民共歼日军260余万(包括日战败后投降的120余万)。此外,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还歼灭伪军118万余人。
中国共产党发展到121万党员,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扩大到120万。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结束,也大大加快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