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177页(1873字)
(释文〕 用兵的方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土地面积不相等,就产生幅员大小不同的“度”;幅员大小不同,就产生物质资源多少不同的“量”;物质资源多少不同,就产生兵力众寡不同的“数”;兵力众寡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对比的“称”;军事力量对比的差异,就产生决定战争胜败的形势。所以,打胜仗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的地位;打败仗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处于以铢称镒的绝对劣势的地位。
度:尺度,谓土地幅员的大小;一说指忖度、判断。量:容量,谓物质资源的多少;一说指战场的容量。数:个、十、千、百之数,这里指敌我双方投入的兵力。称:权衡、衡量,这里指敌我力量的对比。胜:胜利,这里指胜败、优劣的形势。镒、铢:重量单位,据记载,一镒为二十四两,一两为二十四铢。镒比铢重五百多倍。这里用来比喻敌我力量对比的差异。
〔例1〕 秦王政打算出兵楚国,问大将李信要用多少人马,李信说要二十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他心想年纪大的人到底胆子小,就拜李信为统帅,带着二十万兵马往南方去。李信初战得手,一味向前进攻,不久遭遇楚国大将项燕的重兵伏击,损失惨重,大败而归。秦王政大怒,当即将李信革职,并亲自去见王翦,向他表示歉意,请他领兵出征。王翦坚持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反问说:“历来打仗没有超过十万人的,如今虽然人马有所增加,也不至于要用六十万人吧?”王翦解释说:“现在围攻一座城,也许要费几年工夫,夺来之后又要派兵驻守,几十万人哪够分配呐?再说楚国地大人多,只要楚王一声令下,动员一百万人马也不太难。我说六十万还怕不太够,再少就难以成功了。”秦王政听罢,称赞王翦经验多,见识广,答应照他的意见办。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来到楚国,起初坚壁不战,等楚军戒备松弛的时候,即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楚军发起总攻。楚军仓猝抵抗,被打得落花流水,楚王负刍被俘,楚将项燕、景骐自杀。王翦迅速占领了整个楚国。
〔例2〕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四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意欲袭击柔然(古族名),而“内外群臣皆不欲行”,唯有太常卿崔浩力劝魏主莫附众议,整军北行。尚书令刘絜等人推举太史令张渊、徐辩力阻魏主北行,说:“今兹己巳,三阴之岁,岁星袭月,太白在西,不可举兵。北伐必败,虽克,不利于上。”群臣也借机附议张渊说:“张渊等年轻时就曾劝阻过前秦王苻坚南伐,苻坚不,从,果然败北。张渊预言无所不中,不可违反。”崔浩反驳说:“当年魏伐西夏,攻拔统万,张渊既然能预决成败,为何当初一语不发呢?”群臣无言以对,便转移话题,问崔浩:“如今南宋正寻觅时机,蠢蠢欲动,而我舍南逐北,如果柔然闻风远遁,我北无所获,南有强寇,又将如何处置呢?”崔浩回答说:“不先破柔然则无以对付南寇。南人闻我攻克统万,恐惧不已。之所以大造声势,作对我用兵之状,意在确保淮北地区。我先攻破柔然,再挥师南拒,这往返之间,南寇必不会有大的行动。且彼多步兵,我多骑兵,他可北来,我亦能南往。如此,彼劳困不已,我则相对悠然安逸。更何况南北不同俗,水陆相异。即便我把大河以南拱手让给他们,他们也难以守住。何以见得?刘裕当年雄杰一世,他在吞并关中之后,留其爱子,辅以良将,精兵数万,最后还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号哭之声,犹在耳边。今日的刘义隆君臣断难同其父刘裕时相比。而我主上英武、士马精强,南寇果真北来,那也无异于让驹犊同虎狼相斗,有什么值得忧虑呢?柔然自以为其地境遥远,我们很难长途跋涉去制服他,戒备松弛,由来已久。夏季他们散众放牧,秋季积聚粮草,背寒向温,南来抄掠。如今,我掩其不备,必望骇散。牧马护牝,牝马恋驹,奔突驱驰,不宜控制,不得水草,不过数日,必聚而困弊,可一举而灭。一劳永逸,时不可失,怕只怕主上没有兴兵之意。如今主上已决定用兵,你们又百般阻挠,实在令人费解!”五月,拓跋焘率军至漠南,舍辎重,率轻骑兼马(每骑所配副马)而行,袭击柔然。柔然主纥升盖可汗初无设备,民畜满野,魏骑兵突然而至,其民畜惊怖散去,莫相收摄。纥升盖可汗遭此突然袭击,手足无措,烧掉庐舍,绝迹而走。柔然既失国主,部落四散,窜伏山谷,杂畜布野,无人收聚。拓跋焘“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俘斩甚众。”柔然先后降魏者达三十余万部落。此战,魏还获战马百余万匹,畜产、车庐无可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