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南大学出版社《虞张冯中医儿科手册》第181页(3053字)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致病的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临床特点为阵发痉挛性咳嗽,每阵常连咳嗽10多声至数十声,咳后有一深长吸气伴有鸣样吼声。痉咳时痛苦异常,面红目赤,唇指发绀,或有眼结合膜出血、眼睑浮肿。咳后常有呕吐或咳血。病程迁延时间较久,可长达数月,故称百日咳。患儿常因久咳而消瘦、倦怠。重症常并发肺部其他继发性感染或脑病等。近年来国内广泛推广白、百、破三联疫苗接种,本病发病率已明显减少。

本病中医学称“顿咳”“疫咳”“天哮呛”“鹭鸶咳”等。主要由于外感风邪、痰塞气道所致。风邪疫疠之气由口鼻入肺,肺气不宣,酿液成痰,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痉咳。待黏痰咳出,气机通畅,痉咳缓解。痰郁化热,热痰阻于胸膈,升降失调,故咳甚伴呕。咳伤肺络,则见咯血、鼻衄。痰浊闭肺或蒙蔽心窍可见肺炎咳喘或惊风昏迷。恢复期主要表现为肺脾两虚。

【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前驱期) 从轻咳到出现痉咳,1~2周。

证候与感冒咳嗽相似,偶闻连续性咳嗽,或有日轻夜重及逐日加重的现象。可按外感风寒或外感风热施治(见第六章上感节)。重用宣肺解表、止咳化痰药,如杏仁、前胡、百部等。

(二)痰热顿咳(痉咳期) 即出现典型痉咳的时期。轻者数天,重者2个月以上,一般2~6周。

〔证候〕阵发痉咳,停顿再咳,伴有吼声(如鸡鸣或鹭鸶鸣),咳时弯腰曲背、涕泪俱下,面红耳赤。幼小婴儿则见阵阵唇绀,年长儿有时见捶胸蹬足;咳后常呕吐痰食,夜甚于昼,咳停间歇,嬉食如常。眼睑浮肿,痰黄或带血,目赤(常有结膜出血)或见鼻衄。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青。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降逆。

〔方药一〕清金化痰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加味。

【歌诀】 清金化痰知麦冬,贝蒌甘桔陈芩逢,

方内苓桑栀子入,清热化痰奏奇功。

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痰下气行水方。

〔按语〕本合方为原方加百部组成。方中桑、芩、栀、知、桔、蒌、贝、百清肺热和/或润肺泻肺,祛痰止咳。其中芩、百有抗百日咳杆菌的作用,百部的生物碱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从而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茯、陈健脾行气祛痰;麦冬养阴润肺;甘草调和诸药;葶苈子泻痰下气行水;大枣缓和葶苈的药性。痰中带血或鼻衄加①、②,呕甚者加③、④。

〔方药二〕止嗽散(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加味。

【歌诀】 (止嗽散)止嗽百部与白前,甘桔荆陈紫菀煎。

〔按语〕本合方为原二方加胆南星组成。方中百、桔、陈、草、葶、枣的作用,同方药一。白、紫止咳化痰,紫菀能显着地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荆芥疏风解热;胆南星燥湿化痰,并有镇静作用。本合方用于痉咳期热象较轻的患儿,也可用于本病前驱期。对于痉咳症状较重,热象较明显者,应选方药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止嗽散有镇咳、祛痰,抗病原微生物及解热作用。

(三)余邪未清,肺脾两虚(恢复期) 由咳嗽开始好转,到不咳为止,2~3周。也有迁延数月,甚至1年以上者。

〔证候〕痉咳逐渐减轻,纳差,乏力,气短,多汗,面唇色淡,体瘦。舌淡苔少。脉弱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健脾益气,养肺止咳。

〔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加味。

【歌诀】 参苓术草麦五味,姜枣共方益脾肺。

〔按语〕本方为原方去干姜,加百、陈组成。方中参、苓、术、草、陈健脾益气;若偏于阴虚口干者可将党参改为沙参;麦冬养阴润肺,五味子敛肺止咳,大枣调和脾胃,百部止咳并有抗百日咳杆菌作用。

【单验方】

1.胆汁制剂 用鸡苦胆(具有抗百日咳杆菌的作用)加冰糖或白糖蒸服。1岁以下每次1/3~1/2个;3岁以上每次1个。连服5~7天。也可用、鸭、的胆汁蒸服,其用量酌减。或服用胆汁制成的成药如百咳宁(百日咳片),每次每岁1片、1日3次。市售胆陈皮末、蛇胆川贝末对痉咳期热痰咳嗽均有较好的疗效。

2.大蒜制剂 选紫皮蒜。每日用量:4岁以下为6~12g,4岁以上18~24g,均分5~6次服用。可以生吃或捣烂加糖服。既可用于治疗,又可用作预防。大蒜具有抗百日咳杆菌的作用。

3.地杠汤 地锦、杠板归、野菊花各5~15g,鹅不食草3~9g,百部3~10g。每日1剂,为我们常用的验方。对前驱期末及痉咳期均有较好的疗效。方中杠、鹅、百、地均有抗百日咳杆菌的作用。

4.百日咳注射液 系用胆汁及薄荷制成的注射液,每次2~4mL,1日2次,肌内注射,连续5~7天,对痉咳期患儿有明显的疗效。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用甜葶苈子、射干、紫菀、川贝、百部、款冬、白前、前胡、白及、车前子制成注射液,亦有较好的疗效。

5.百日咳合剂 黄精、射干、百部、天冬、麦冬、百合、枳实、紫菀、甘草。上海中医药杂志报道共治73例,90.4%有效。

6.镇肝止咳汤 为河南郑启仲教授方。由柴胡、黄芩、胆草、白芍、代赭石、青黛、白僵蚕、胆南星、硼砂、甘草组成。呕吐重者加姜半夏;目睛充血者加栀子、牡丹皮;抽风者加羚羊角、钩藤;咳久阴虚者去黄芩、龙胆草、青黛、胆南星,加生地黄、麦冬、五味子;面目浮肿者加白术、茯苓、泽泻。共治百日咳210例,以7天为1疗程,显效者占80%。

【体会】对无并发症的百日咳患儿,采用辨证论治,或选用单验方进行治疗,均有一定疗效或明显疗效。其中以止嗽散加味与胆汁制剂疗效最好。但热重者则应选清金化痰汤加味。为了加强抗百日咳杆菌的作用,发病后3周以内可加用抗菌西药如红霉素、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等。一般在3周后痉咳主要因毒素或条件反射所致,抗菌药物效果较差,此阶段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对并发百日咳脑病或肺炎者,常因病情严重而需采用中西两法治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