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746页(3749字)
【生卒】:1823~1864
原名以文,广西藤县人。出身贫苦,衣食无着,为免除灾难,1848年随家人入拜上帝会。1851年9月,太平军北上永安,路过藤县,随全家加入太平军。1853年定都天京后,为东王杨秀清所识拔,举为右四军帅,负责守卫天京太平门。旋又升为后四监军,驻防仪凤门外高桥,后随石达开赴安徽安庆安民。次年春,调守庐州(今合肥),擢殿右二十指挥,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后升二十二检点、地官副丞相。
1856年春,李秀成随燕王秦日纲参与解镇江之围、摧毁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之役。3月18日,秦日纲率大军由正面向清军发起进攻,李秀成率3000精兵出清军侧后。午间,正当秦日纲与清军杀得难解难分之时,李秀成率部突然从侧后杀向清军,清军腹背受敌,阵势大乱。次日,再败清军,破清营16座。4月上旬,太平军攻破土桥清营,大败三汊河之敌,破清营120余座,再占扬州。5月下旬,秦日纲、李秀成等率部撤回镇江,再败城外清军,击毙江苏巡抚吉尔杭阿。6月中旬,各路太平军开始进攻清军的江南大营。秦日纲、李秀成率部击败尧化门清军。石达开部翻越紫金山,进攻大营之背。天京城内的太平军则直扑小水关、高桥门。清军不抵太平军锋锐,纷纷溃散,钦差大臣向荣逃往丹阳。至此,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江南大营被彻底摧毁。秦日纲、李秀成率部追击,与清军在丹阳相持。不久,向荣即忧愤而死。
1856年9月,杨韦事变发生后,太平军元气大伤,军事形势亦随之急转直下。安徽战略要地三河镇被清江南提督和春等围困。李秀成奉命率部赴援,行至无为时,获悉三河镇、庐江已相继失守,遂驻兵桐城。清提督秦定三、总兵郑魁士等又率兵围桐城。李秀成部仅六七千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李秀成一面派人前往皖北联络捻军,一面派人向驻兵宁国(今宣城)的陈玉成求援。陈玉成闻讯,即刻率兵驰援,渡江至枞阳镇,李秀成亦到枞阳镇,与陈玉成谋定了解桐成之围的作战方针。方针既定,李秀成回守桐城,陈玉成则率部东下,克无为、巢县,转而西上,攻占庐江,然后上界河,攻大关,包抄桐城城外清军之后,并切断清军粮道。1857年2月底,李秀成、陈玉成内外夹击,大败清军,秦定三、郑魁士等逃往庐州、六安。李秀成、陈玉成乘胜三路追击,先克舒城,斩总兵郝光甲;又占六安,并在捻军配合下攻占霍邱,交与捻军守卫,自己率部回守六安。安徽根据地的扩大,有力拱卫了天京的安全。翼王石达开离京出走后,李秀成封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等同主军政。因奏请洪秀全严法令、肃朝纲、明赏罚、轻赋恤民、择才而用、罢黜洪秀全长次兄、仍用石达开等,被洪秀全革爵,经朝臣力谏复职。此时,江南提督和春被清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并围困江北要地镇江。12月底,李秀成奉命开向镇江,救出镇江守军。
太平军被迫放弃镇江后,钦差大臣和春率军进驻天京郊外的高桥门、龙脖子,重建江南大营。江北清军则进屯天京对岸的浦口、江浦,重建江北大营。天京形势危急。1858年3月,李秀成为避免坐困愁城,极力奏请洪秀全率部出京,积极防御,洪秀全准奏。李秀成即率部至芜湖。4月,率精兵5000人北渡长江。5月4日,连克和州、全椒、滁州、来安,回守全椒。6月,在江浦大刘庄、崔庙集一带与清江北大营清军交战失利,退回全椒。7月,李秀成联络各路将领集会安徽枞阳镇,共商解天京之围的作战方略。遂决定:陈玉成、李世贤等率部首先夺取庐州,留吴如孝在庐州一带牵制胜保部清军,陈玉成则速率主力速进滁州乌衣镇,会同李秀成攻取清江北大营。枞阳集会后,陈玉成率部过舒城,克庐州,挥师东下,与李秀成部在乌衣镇会师。时江北大营虽屯兵15000余人,但布防分散,呼应不灵。李秀成、陈玉成打败自江南来援的冯子材部,突破陡冈防线,直下浦口江北大营。钦差大臣德兴阿逃往扬州。太平军乘胜追击,连下扬州、六合等城。解除了天京北面威胁,粮道畅通。正当李秀成、陈玉成进攻江北大营之时,湖广总督官文率湘军进犯安徽,在攻占太湖后,即分兵两路,南围安庆,北攻庐州。北路将领李续宾在攻克桐城、舒城之后,率5000精兵进逼三河镇。太平军守将吴定规飞书呼救。陈玉成得报即火速西援,驻营三河镇南的金牛镇;李秀成则率部进抵三河镇南的白石山。两军密切配合,在烟筒岗一带将湘军分割包围,全歼李续宾官兵5000人。两军乘胜攻克舒城、桐城,围困安庆的湘军亦闻声后撤。1859年春,因守将叛变而失浦口,李秀成闻变返师,与张国梁在浦口、江浦交手失利。4月,陈玉成部来援,再战江浦,又未得手。之后,李秀成、陈玉成率部转战于六合、滁州、来安、天长、扬州一带。11月中旬,李、陈两军再攻浦口,破清营50余座,斩提督周天培,再占浦口。12月,封忠王。
1860年初,下关和九洑洲被江南大营清军攻占,天京再度被困。李秀成入京与干王洪仁歼商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略,击破清江南大营,以解天京之围。具体计划是:以精兵奔袭清江南大营的主要粮饷供给地杭州,诱使清军往救;然后火速北还,乘虚攻破江南大营。2月10日,李秀成率部出芜湖,经南陵、宁国、克广德,入浙后,攻克长兴县泗安镇、虹星桥,又派李世贤佯攻湖州,迷惑敌军,自率7000精兵,乔装清兵,经武康疾趋杭州,3月19日,攻破杭州。钦差大臣和春急分兵13000余人驰援。张良玉统领的先头部队在杭州城破三日后即奔至杭州城外。李秀成见清军已中计,便于次日悄然撤出杭州城,由间道火速北返。太平军各路人马10万人在天京城外集结,形成对清江南大营的反包围。5月5日,清江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摧毁,和春、张国梁等逃往镇江。李秀成乘胜东征,克江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太仓、松江,直逼上海,因对列强存有幻想,终为所阻。
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及东征的胜利,解除了天京东面的威胁,然而,西面的军事威胁却日趋严重。1860年9月底,清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曾国藩完成了对安庆的军事包围。10月,李秀成奉命率部西上,并约定次年4月同陈玉成会师武汉。李秀成率部经安徽太平府、芜湖、繁昌、南陵、石埭,于12月初进占黟县,距曾国藩祁门大营仅60里。但李秀成却根本没有进攻曾国藩大营的意图,从而丧失了歼灭湘军主帅曾国藩、夺取西征主动权的有利战机。随后,李秀成转战浙江,湖北,广招义民,队伍扩至数十万,号称50万。但行动迟缓。1861年6月,方进至武昌,比约定时间延迟了两个月。李秀成获悉江北的陈玉成已于两个月前回救安庆,遂全军退出湖北,使合取湖北的计划化为泡影。以李秀成数十万之众,攻取武汉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贸然退出湖北,构成了严重的战略失误。他率部经义宁、武宁,由瑞州、临江,渡过赣江,在铅山县河口镇收编了自石达开部分裂回朝的童容海、吉庆元等部20万人,队伍增至70万人,但李秀成却没有用以救援安庆或对付湘军,而拉到江浙战场上去了。9月5日,安庆失陷。年底,李秀成克服杭州。1862年春,率部连克江苏奉贤(治今奉城)、南汇、川沙等地,逼近上海,同清军及洋人激战。5月,自太仓反攻获胜,不久,攻上海县城和租界受挫。此时,洪秀全严诏催促,李秀成回援天京。
1862年春,曾国藩采取“欲拔根本,先剪枝叶”的战略,调动湘军及淮军7万余人,兵分十路,对以天京为中心的太平天国统治区实施向心攻击。5月底,彭玉麟、曾国荃率湘水陆军2万余人,攻至天京城下,于雨花台以南及沿江一带扎营。李秀成在苏州召集诸将商定,率十三王,共计10余万兵力,在方山、板桥一线扎营,对湘军实施攻击。自10月中旬起,李秀成率部同围城湘军激战40多天,未下,因军衣、军粮不济而主动撤围。洪秀全对李秀成“严责革爵”,令其立即渡江北行,进攻湘军后方,以调动江南之敌北援,下游之敌上援。1863年2月,李秀成会同护王陈坤书等率大队渡江,占领浦口、江浦,又西进巢县、无为,攻庐江、舒城不下,转攻六安。5月,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6月初,至江苏天长、来安一带。这时,天京雨花台被湘军攻陷,李秀成奉命回救天京。南渡时,遭湘军炮船轰击、拦截,损失惨重。此时,东线亦节节败退,李秀成亲赴苏州组织反击,激战半月,未能得手。12月,避走丹阳回京。12月19日,李秀成上殿向洪秀全力陈:“京城不能保,曾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这一积极建议被洪秀全否决,并对李秀成严加斥责。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失散被俘,亲写供词数万言,述及太平天国历史,有求降之意。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李秀成戎马生涯十三年,东征西战,功勋卓着。他富于谋略,讲究政策和策略,深得将士爱戴。他组织指挥的二破江南大营之役,为太平天国战争史谱写了辉煌的一页。主要战略失误是重下游轻上游,特别是二次西征中舍湖北东返的战略失误,给太平天国政权造成了无以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