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166页(4489字)
(释文〕 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足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例1〕 东汉初,耿弇率军进攻张步,攻下临淄。张步以剧县为都城,纠集所部兵马,号称20万人,直抵临淄大城东,准备反击耿弇。耿弇向刘秀报告军情说:“我军占据临淄城,挖深壕,筑高墙。张步从剧县前来攻打,军队疲劳饥渴。他想要推进,我诱他深入而后痛击;他想要撤退,我尾随其后而追击。我军依靠自己的营垒作战,以逸待劳,以实掩虚,十天之内可以获得张步的首级。
”于是,耿弇领兵先来到淄水岸边,有意显示出自己的懦弱,以助长张步的骄气,尔后回到临淄小城,陈兵城内,只派部将刘歆、陈俊分别在城下布阵。张步见状,径直攻打耿弇阵地,同刘歆、陈俊展开战斗。耿弇登上高台观望,看到汉军与张步作战的情况,遂即亲自带领精锐部队,在东城下拦腰冲开张步的军队,大败敌军。
翌日再战,又杀伤敌人无数。耿弇料想张步受到重创之后,必定要撤退,因而在左右两翼设下伏兵等候。张步果然引军趁天黑撤去,进入汉军伏击圈,汉军奋起攻击,追杀张步数十里,缴获张步的辎重车辆2000余辆。
张步狼狈地逃回剧县。
〔例2〕 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因庞统于落凤坡中箭身亡,军情十分紧急,致书诸葛亮,要他火速入川,共议大事。
诸葛亮接到来信,把坚守荆州的任务交给关羽,关羽不加推辞,慨然应诺。诸葛亮为此不悦,在交接印绶的宴会上,询问关羽说:“坚守荆州,责任重大。倘若曹操引兵来犯荆州,你怎么办呢?”关羽说要竭尽全力以精兵拒之。诸葛亮又问:“倘曹操、孙权一齐兴兵来犯荆州,你又当如何呢?”关羽说要分兵拒敌。诸葛亮急切地说:“照你刚才所说,则荆州难以守住。当曹操、孙权一齐兴兵来犯,只有北拒曹操,东和孙权,才能确保荆州的安全。”关羽听后,顿时醒悟,很感慨地对诸葛亮说:“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例3〕 三国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军征讨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不久将公孙渊包围于襄平(今辽宁辽阳)。
当时,公孙渊在兵力上多于魏军,但军中缺少粮食;魏军粮草充足,但攻城准备不够,加上天降大雨,平地积水数尺深,很不利于攻城。司马懿根据这种情况,既不急于求战,也不移营撤围,只是拖延时间,致使公孙渊愈益缺粮而军心涣散。
公孙渊自以为兵多,又逢连天大雨,魏军无可奈何,便坐守城中观望。就这样,双方在雨中相持近一个月。等到雨过天晴,司马懿急令部众起土山、挖地道,强弓劲弩,日夜大举攻城。这时,城中粮食断绝,人相食,死亡的很多。
公孙渊率残部弃城突围,刚逃出城就被魏军歼灭。
〔例4〕 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张士诚起义军在江苏高邮建立大周政权,阻塞了元朝统治政权的粮运,影响了其盐税收入。
元廷急派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往围高邮,但途中因元廷内部斗争,脱脱被罢官,所部不战自乱。张士诚乘机出击,元军大溃,不少人投入起义军。
自此,双方力量对比对起义军有利。
〔例5〕 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正月,贵州巡抚王三善分兵三路攻打水西(今贵州黔西)土官安邦彦。命总兵刘超渡陆广(今贵州修文西北)趋大方;总兵张彦芳渡鸭池河;别将都司线补衮统土、汉兵各三万出黄沙渡。刘超等至陆广连战皆捷,张彦芳部也连破水西五寨。
明军各部遂轻敌冒进。安邦彦采取诱兵之计,使明军深入其境,先破刘超于陆广,再破张彦芳于鸭池河,张彦芳退保威清(今贵州清镇县),只有补衮军未受损失。
〔例6〕 明熹宗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清朝的开国之主努尔哈赤病死在沈阳附近的叆鸡堡,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史称清太宗。
当时后金政权已进入辽沈地区,并迁都沈阳。
但是由于受到南面的明王朝、西边的蒙古、东边的朝鲜三股势力的包围,其统治区域的人民此起彼伏奋力反抗,加上农业生产遭到长期战乱的破坏,经济状况日益恶化。面对这种艰难形势,皇太极决定改变单独依靠军事手段,“以力服人”的政策,在进行必要的军事征讨的同时,还从政治、策略上解决问题,使人心悦诚服接受其统治。于是,皇太极下令各大臣分析形势,陈述对策。清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八月,一份佚名奏本深刻分析了当时后金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这本奏折认为,了解后金、明王朝、蒙古、朝鲜各个方面的大局势,是图霸制胜的关键,并进而分析道:明王朝崇祯帝刚继位,贤能与否,尚不得知,宁远(今辽宁兴城县)前线的军事形势也不明朗。虽然明王朝用兵已久,财力枯竭,但它地大物博,集中全国的力量而倾注于一隅之地还是很充裕的。如论野地浪战,明王朝不如我们后金,而死守城池,我方却不如对方,以致于经常受到挫折。正因为如此,我国屡次发兵都不能够长驱直入,令人愤恨不已。
由此可见,攻灭明王朝的时机尚不成熟,我们不能强求,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就要果断抓住不要失掉。现在对明王朝的大方针,只有自固与和谈两条。要在和谈的旗帜掩护下,争取时间,从各方面加强自己,巩固辽沈根据地,迅速地富国强兵。只有在我国更加富足,兵力更加强大时,再乘机进攻,破竹长驱,天下可以传檄而定。
修明政治,开垦土地,息兵养民,举贤任能,不慕虚名,只求实力,才是自固的上策。与此同时,富有经验的汉官范文程、宁完我和马国柱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他们说:“征伐明王朝的策略,应该是先与其修书议和,等对方不听从时,我们就以此为由,乘机而入,这样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这种不放弃军事进攻,边打边谈,以攻为守的主张,深得皇太极赞同,他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同明王朝和谈的方针,并同时使用军事力量,积极开展进攻。皇太极在位十七年,把和谈与“自固”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使后金的经济实力得到加强,解除了后顾之忧,为清王朝后来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例7〕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冬,李定国进攻新会,威胁广州。
清军尚可喜、耿继茂、珠玛喇台兵进攻,李定国据险列炮轰击,并列象阵冲击清军,珠玛喇督兵力战,李定国又以步兵四千人由山上猛冲山下,尚可喜乘隙登山夺占李定国阵地。李定国兵败退走高州府(治所在今广东高州县)。
〔例8〕 清高宗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死去,为争夺汗位发生了激烈争斗,最后,在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的帮助下,达瓦齐登上准噶尔汗位。
阿睦尔撒纳自此以有恩达瓦齐为由,多次发兵侵掠伊犁边境,企图吞并准噶尔部,与达瓦齐发生矛盾,并被达瓦齐打败。阿睦尔撒纳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七月,被迫偕部将率兵二千、民二万余人归附清朝,企图借清军之力消灭达瓦齐,由他取而代之。准噶尔的连年内乱,使其实力大受损失,阿睦尔撒纳等人的归附,更使准噶尔分裂势力大为削弱。乾隆帝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于明春二月出兵攻打伊犁,并先派兵进至额尔齐斯河地区“留驻屯田”,作为进攻出发基地。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二月,清军发兵五万,分北、西两路出击,各携带两个月的粮秣,约定于博罗塔拉(今新疆博乐)会师后,直捣伊犁。五月初,两路清军会师于博罗塔拉,然后挥师南进,直逼伊犁。达瓦齐荒淫暴虐,素不设防,在清军大兵压境时,才临时调集人马,自率亲兵万人退往伊犁西南的恪登山,企图背山临淖,结营固守。清两路大军进占伊犁后,继续前进,直扑达瓦齐所据的格登山。
五月十四日,清军乘着夜幕降临,派侍卫阿玉锡率侦骑前出侦察。
阿玉锡趁达瓦齐松懈不备,突然袭击其营。
睡梦中的达瓦齐部众不知虚实,大惊溃散,纷纷投降,达瓦齐仅率二千余人逃走。清军攻占格登山后,一面分道南进追击,一面向阿克苏、乌什等地发出檄文,命当地各族人民协助捉拿达瓦齐。
当达瓦齐逃至乌什城时,该城回族头人霍吉林将其擒拿,送献清军。
〔例9〕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元宵节,东捻军在被淮军重重围困,屡战不胜的被动情况下,运用流动战术与淮军刘铭传部周旋,将其引诱到捻军大军埋伏的安陆府(今湖北钟祥)旧口镇尹隆河附近层层包围起来;打死其部将唐殿魁、田履安、胡衡章、李锡增等人,歼其士兵千余名,使刘铭传部陷入绝境。
最后由于湘军鲍超部偷袭东捻军背后,才使刘铭传免遭全军覆没的下场。
〔例10〕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日本政府擅自宣布琉球岛为其“内藩”,并册封琉球王。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又以琉球渔船遇风飘至台湾,被台湾居民劫杀数十人为由,悍然出兵侵袭中国领土台湾。日本的行动,引起了清政府中有识之士的警觉,他们决心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使自己能在未来的对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了筹办海防,建设海军,整顿陆军,改善装备等措施。
建设海军是与筹办海防紧密相联的一环。早在筹建之初,李鸿章等人就积极主张购买外国铁甲军舰,认为“必须有铁甲舰数只,游弋大洋,这样才足以遮护南北各口岸。”所以,尽管筹款困难,还是耗费巨资,从国外进口了一批船舰。据统计,自1873年至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共向英、德等国购买七千吨级铁甲舰二艘、钢部舰一艘、巡洋舰八艘、炮舰十三艘、鱼雷艇二十三艘。
这些舰只,大部分编入了李鸿章直接控制的北洋海军。与此同时,福建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还造了各种小型舰船二十三艘。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九月,又专门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的衙门。此后数年,除加强训练南北洋所属各舰外,又添购新舰,并增设水师学堂,抓紧培训海军专门人才。尽管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但建设海军对巩固国防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11〕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七月,中日军队在朝鲜牙山交战后,清军全部退往平壤。
日军此时虽无南顾之忧,但因国内援军尚未到达,准备从元山登陆切断清军后路的部队也未东渡,兵力不占优势,故未北犯。八月中旬,日军兵力齐备,开始向平壤逼进。因统帅叶志超犹柔寡谋,驻平壤清军对日军来犯事先未作防备,当日军进逼平壤时,叶志超才与清军各将领仓忙划分防区。八月十三日,日军大岛义昌部逼近平壤,十六日分路袭击平壤东南隅和东北隅,并以部分兵力攻击清军大同江东岸营垒。与此同时,日军自元山登陆的新兵,也进至顺安,切断清军退往义州的归路。八月十五日,从朔宁和元山前出的两支日军部队,也进至平壤城北抢占山头,凭高为垒,用山炮轰击城北清军堡垒。日军大兵压境,清军统帅叶志超胆战心惊,无心守城,企图北逃。尽管左宝贵等清军将士英勇抗敌,浴血奋战,捐躯疆场,终因主帅叶志超守志不坚,于八月十六日仓忙率军北逃,平壤遂为日军攻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