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孙子兵法辞典

林则徐

出处:按学科分类—军事 湖北人民出版社《孙子兵法辞典》第736页(4054字)

【生卒】:1785~1850

字元抚、少穆、石麟,福建侯官人。

1811年进士,历任编修、监察御史等职。1820年秋,外放任浙江杭嘉湖道员。自1823年至1836年,历任按察使、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无、署理两江总督等职。

期间,他致力于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革漕运、盐政,整顿吏治,查禁鸦片,成绩斐然,“一时贤名满天下”。

1837年春,升任湖广总督。此时,鸦片泛滥,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威胁着清政府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有识之士纷纷呼吁禁绝鸦片。1838年6月,林则徐上疏,提出以严刑峻法厉行禁烟,并率先在两湖地区开展禁烟运动,成绩显着。同年10月,林则徐再次上疏清廷,从战略高度指出鸦片危害:“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皇帝终于决定严禁鸦片。11月6日宣召林则徐进京,商议禁烟事宜。12月31日,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烟患最为严重的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

林则徐毅然离京南下,揭开了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最壮烈的一幕。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在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支持下,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交出囤积在趸船上的全部鸦片,6月3日,在门海滩将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这一壮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鸦片侵略的坚强决心,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势力。

林则徐办理禁烟过程中,深感知己知彼、了解外国情况的重要性。于是派人多方搜集情报,并组织力量收集翻译西文书报。

不仅为制定抗英对策提供了依据,而且也为冲破禁锢、向西方学习的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开了风气之先。由此,林则徐被后人誉为第一位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目光远大,思想敏锐。他初到广州,即意识到,由于禁烟严重损害了英国的经济利益,因而暴发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极大。

因此,他一方面采取果断行动厉行禁烟,同时又从最坏处着想,协同邓廷桢、关天培等积极加强战备:采纳关天培的建议,在广州的主要屏障虎门要塞的南山与横档山之间设置木排铁链,横锁中流,以阻止敌舰闯入;在南山“镇远”和“威远”两炮台之间增设“靖远”炮台;秘密购置外国大炮200余门,配置于虎门及珠江沿岸各炮台,增强远射火力;在尖沙嘴、官涌等处建筑炮台,择要驻兵,与虎门声势呼应;抽调战船,雇用民船,招募渔民、疍户,协防重要隘口。与此同时,还大力整顿水师,加紧部队训练,严禁官兵吸食鸦片,查办、撤换包庇鸦片走私和巡防不力的将领;发动人民,共同御敌,号召沿海居民组织团练,保家自卫;发布悬赏告示,鼓励群众痛杀敌人。

由此建立起了军民共防的战略防卫体系。虎门销烟后,义律和一些鸦片贩子拒绝中方关于进口贸易的船只必须出具不再夹带鸦片的甘结的要求,此后又发生了英船水手殴毙尖沙嘴村民而又拒绝交出凶手的事件。

林则徐于8月16日下令停止供给居住在澳门的英国人的食物,将义律等逐出澳门,捍卫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英国人凶相毕露,公然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

从9月4日至11月13日,清军打退了英军近十次武装进攻,士气民心为之一振,也使林则徐更加坚定了抗敌御侮的决心。1840年1月5日,林则徐奉命出任两广总督。

这时,英国紧锣密鼓,积极准备发动侵华战争。2月20日,英政府任命好望角海军司令、海军少将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率侵华远征军驶向中国,战争危机迫在眉睫。林则徐通过对英国海军与清军水师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在远洋与敌接战,而在近海、内陆歼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

早在1839年8月,林则徐即指出,英国舰队虽然能在大洋中乘风破浪,但其吃水深,一旦进入内河,便运转不灵,遇到浅水沙礁,更难转动。

1840年3月,林则徐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说:英国战船惯于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行驶,而清军水师却难于在风信靡常的大海上游弋,所以,与其冒险出海作战,“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使自己处于百无一失的地位。他决定重点固守虎门、尖沙嘴、官涌等要隘,待敌舰驶近后,清军水陆协同与敌接战,避敌之长,击敌之短。

他还主张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与关天培等商定将大小火船交给雇用的渔民、疍户,每船由弁兵一二人带领,练好火攻战法,然后潜伏在沿海各岛屿之间,俟风顺潮顺之夜,出其不意,火攻敌船。颁发《剿夷兵勇约法七章》,详细讲述火攻敌船的战法,提出了破敌着重胆气,胆大气盛者必胜的名言。他在5月14日奏折中进一步提出了“守险攻瑕”、“随机应变”的方针,主张在加强防御的同时,积极寻找敌人的弱点,主动出击,打击敌人。体现了林则徐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6月5日夜,清军水师和渔民疍户在磨刀洋焚毁英船三艘。英船遭此打击,只能在海上游弋,不敢贸然驶向近海。

林则徐不仅重视广东的防务,而且呼吁沿海各省加强防务,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6月中旬,当他获悉英船快速集结、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消息后,即飞函商请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严查海口,协力筹防。此外,林则徐组织人力摘译有关重炮操作的资料,搜集制造火炮的书籍,仿照外国战船式样试制新式战船,购买外轮改装战船,交广东水师操练,改善清军装备落后的状况。

充分体现了林则徐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放眼看世界的超前意识。

1840年6月下旬,由舰船30艘、陆军4000人组成的英国侵华远征军驶抵广东海面,与先期到达的舰船会合,6月28日,开始封锁珠江口,悍然发动可耻的鸦片战争。懿律见广东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于6月30日率舰离广东北犯。

7月6日,攻占定海。8月9日,陈兵大沽外,向清政府提出赔偿军费、偿还烟款、割让岛屿等无耻要求。

道光皇帝慑于英舰威胁,又轻信主和派谗言,改变了抗英态度,命主和派重要人物、直隶总督琦善与懿律谈判,以重治林则徐、邓廷桢和赔偿烟价为条件,换取英军从大沽退兵南返。9月17日,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

林则徐处境艰难,但仍坚持抗英斗争。他增调战船、火炮,选配兵丁壮勇,亲赴狮子洋校阅水师演习,准备乘英舰主力尚未返回广东之机,主动出击。

9月底,败英舰于矾石洋面。为使朝廷改变对英态度,坚定抗英决心,呈奏《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力陈若果不能用武力制服贪得无厌的英国侵略者,必将后患无穷;建议清廷制造坚实船炮,抵抗英国侵略者。

道光皇帝昏庸无识,10月3日,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

1840年12月4日,琦善接任两广总督。他一意孤行,大量裁撤防兵练勇,拆除江底暗桩等障碍物,以此表示对侵略者的和平诚意。当时仍滞留广州的林则徐仍奔走于珠江诸要塞,向广东巡抚怡良提出加强内河防务的具体建议。

1841年1月7日,英军乘虚侵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下旬侵占虎门要塞。4月16日,林则徐奉命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听候谕旨。

6月28日,道光皇帝又革去林则徐四品卿鰴从重发配伊犁效力赎罪。

离开镇江之前,林则徐把自己在广州译编的《四洲志》交与前来送行的好友魏源,委托他广泛收集资料,编撰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状况的《海国图志》。至扬州,又把收藏的《炮书》钞本付刊。这时,开封祥符地段黄河决口,水患严重,林则徐奉命转赴河南,协助钦差大臣王鼎办理河工。

在紧张抢险的日日夜夜,他仍然抽暇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苦苦探索抵御外来侵略的方略。他在给门生故友的信中说,侵略者的舰船忽南忽北,来去自如,而我国沿海口岸众多,防不胜防,如能组建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水军,主动迎击敌舰,就不至于处处被动挨打。在战术上,他强调“奇正分用”的重要性,指出,前线将领往往将各队聚集一处,无所谓明诱暗袭诸法。

并强调在交战失利、士气受挫之后,若不寻求出奇制胜之法,就更难战胜敌人。

他还严厉批评清政府临时从内地征调“客兵”至海防前线仓促应战的作法,劳民伤财,无利于战。1842年3月,林则徐踏上西上戍途。

途中,他继续总结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认为“剿夷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希望清廷尽快组建拥有大战船100艘,中小战船50艘,大小火炮1000门,水兵5000人,舵工水手1000人的强大水军,由智勇兼备的将领统率,以便往来海上,追南逐北,使侵略军不敢离船登岸、攻城夺地。同时提出“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御敌八字要言。12月10日,林则徐抵达伊犁惠远城戍所。

他针对沙俄觊觎中国西北的野心,悉心研究新疆的历史沿革及山川地理,探索备边御敌方略,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兴修水利,屯田实边的建议。1843年冬,协助布彦泰办理阿齐乌苏废地开发工程。

1844年夏,捐资认修口水渠工程。此后,又奉命查堪南疆,行程数万里,他倡导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他推广的坎儿井和纺车被新疆人称为“林公井”和“林公车”。1845年10月,林则徐因在新疆指导垦荒实边有功,被清廷重新起用,奉命以四品京堂回京候补。进京途中,又奉命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4月,任陕西巡抚。

1847年4月,升任云贵总督。1850年春,因病辞官,回福州原籍。

林则徐身居东南,心系新疆安危,根据自己在新疆的感受,以及1848年以来沙俄多次胁迫清政府开放伊犁、塔城为通商口岸等情况,发出了“终为中国之患者,其俄罗斯乎”的警言。

1850年10月,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洪秀全、冯云山等组织的武装起义。

11月5日,林则徐抱病从福州起程,22日,病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击中国大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林则徐心系民族安危,挺身而出,抵御外侮。

他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提出了以弱胜强、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并将其付诸斗争实践,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林则徐以战略家的胸襟,放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购买和仿制新式舰炮建设强大水军的思想,在同代人中是无与伦比的。

上一篇:岳钟琪 下一篇:孙子兵法辞典目录
分享到: